美媒:法國頻遭恐襲或源於敘利亞行動和穆斯林受孤立
當地時間14日晚間,法國東南部海濱城市尼斯發生恐襲事件。(網頁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7月15日報道,當地時間14日晚間,法國東南部海濱城市尼斯發生恐襲事件,一輛卡車衝向觀看國慶日煙花表演的人群,目前已造成80人死亡。肇事司機已被安全部隊擊斃。自2015年1月《查理週刊》槍擊案後,法國的反恐頻頻拉響警報,文章分析了法國之所以頻遭恐襲的原因。
文中指出,法國之所以成為恐怖分子襲擊的主要目標,可能源於兩點:一是對法國在敘利亞發動空襲的警告;二是法國穆斯林團體的孤立。
如果恐怖組織確實策劃了這次國慶日的襲擊,這將是法國一年內經歷的第二起重大恐怖襲擊,也是2015年1月《查理週刊》槍擊案後發生的第三起恐襲事件。
去年11月,奪去130人性命的巴黎恐怖襲擊中,襲擊者在多處地點使用槍和炸彈,包括法蘭西體育場和巴塔克蘭劇場。巴黎恐襲發生後,“伊斯蘭國”組織在其發表的聲明中曾把巴黎稱作“賣淫和犯罪活動的首都”,該組織還稱“所有跟隨這條路的國家”都被列在“‘伊斯蘭國’攻擊目標的首位”。《紐約時報》曾援引巴塔克蘭劇場的目擊者的話稱,當時槍手用法語高喊:“這是因為奧朗德對全世界穆斯林造成的所有傷害”。去年9月,法國對“伊斯蘭國”在敘利亞的目標發動了首次空襲。極端主義專家威爾·麥坎茨(Will McCants)11月份告訴“商業內幕”,當時的巴黎恐襲可能是為了直接警告法國停止對敘利亞的襲擊。“當時的恐襲可能是要告訴法國‘如果你繼續轟炸我們的陣地,會有更多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你最好離開,否則你的國民會死’”。
但是他同時指出,很難去猜測“伊斯蘭國”的邏輯,“可能他們專挑機會最大的地方下手”。“‘伊斯蘭國’最大的敵人是美國,”麥坎茨説,“你可能覺得(美國)應該是他們攻擊的首要目標,但是要在這個國家展開行動非常難。”
此外,同其他西方國家相比,“伊斯蘭國”可能在巴黎的招募成果更豐碩。曾報道伊拉克戰爭的《紐約客》的駐外記者喬治·帕克在8月份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長期以來,圍繞法國穆斯林團體充滿了衝突。文中曾提出巴黎郊區是不是“恐怖主義的孵化器”的懷疑。
帕克寫道:“法國有各種各樣的郊區,但是對應郊區的單詞banlieues現在變成帶有輕蔑意味的詞彙,意味著被移民佔領的貧民區。”
“郊區(banlieues)以裏的城市(cités)裏滿是戰後幾十年來建立的具有勒·柯布西耶粗狂風格的混凝土住宅,(這些住宅建立之初的)構想是建成工人的烏托邦,現在卻變成貧窮和被社會孤立的人的集中營。現在城市和住在城市裏的人就成了焦慮和憤怒討論的主要人群。”
倫敦大學進修學院學者安德魯·哈塞告訴帕克:“郊區的孩子們生活中不變的是雜草、女孩子、黑幫和伊斯蘭。他們完全不了解自己的歷史,甚至不了解自己在北非的出生之地。他們的腦海中只有碎片化的北非阿拉伯語,以及一些伊斯蘭教義。這對於巴黎郊區的穆斯林來説可能就意味著孤立。”
帕克説,移民後裔“通常稱白人是‘Français de souche’,即地地道道的法國人,這意味著皮膚稍黑的人不是純正的法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