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能源基金會發佈報告 看好中國核能發展前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兼國家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介紹核能的發展。
中華能源基金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何志平在華盛頓的發佈會上介紹報告概要
國際在線報道(駐美國記者 呂曉紅):香港中華能源基金會近日在美國發佈了本年度中國能源專題報告《CEFC中國能源焦點2015:核能》,報告稱面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挑戰,中國正在準備經歷一場核能革命。與此同時,中國核能技術和設備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可望在全球市場一展身手。
香港中華能源基金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何志平當地時間15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辦的發佈會上表示,核能正逐步成為未來世界能源結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現代經濟需要龐大能源基礎,但由於氣候變化及環境挑戰,社會對低碳排放乃至零排放的能源資源需求甚殷。正因為核能在上述兩方面的獨特優勢,因此在未來世界能源中將扮演重要角色。對中國亦是如此,“核能可以提供可靠的、基底負荷能源,而且是高度集中、高度有效的能源,可以全天候保障中國的經濟增長。其次,核能沒有碳足跡,可以滿足在2020年減排降半承諾所要求的目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兼國家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介紹説,自從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後,核電發展受到了質疑和阻礙。近幾年來,核電安全得到了全球普通關注,隨著核電安全在科技和性能上的不斷提高,各國又重新開始重視和依賴核電的發展。
去年底聯合國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的《巴黎氣候協議》提出了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給核電這一零排放清潔能源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應用空間。
黃曉勇指出,目前中國的核電只佔發電總量的3%,遠遠低於16%的世界水準,而且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減排目標,“要實現這樣的減排目標,無疑是具有巨大的挑戰的,也必須進一步優化中國的能源結構,其中包括核電在內的清潔能源比例的提高。”
為此,中國政府已經明確,要在“十三五計劃”期間每年建設5-6個核反應爐,到2030年前,中國將建成110個核反應爐,從而將核能在國內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提升到10%。
報告稱,未來中國的核電發展重心將從沿海向內陸轉移。
與此同時,中國的核電技術和設備也已經進入國際領先水準。黃曉勇説,中國在核電領域的水準堪與高鐵行業相媲美,完全有能力在國際市場上一展身手。但是,由於中國的核電技術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基於國際通行的常識,通過核電設施需運行10年以上才被認可為安全可行的,因此,中國核電“走出去”仍有待時間的考驗。
美國可負擔能源公民組織總裁霍夫邁耶斯特高度讚揚了中華能源基金會發佈的這份報告,稱中國在核能發展方面卓爾不凡。新潮流資産管理有限公司高層查尼斯也認為,中國選擇發展核能是一個明智的決定,而且中國核能企業能夠按時按預算建成核能發電站的能力也令人刮目相看。
中華能源基金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何志平表示,希望這份英文報告能夠成為核能專家、決策者以及希望了解核能及其在中國發展和應用的人士的數據寶庫。
這是中華能源基金會發佈的第三分有關中國能源的報告,基金會曾分別於2014年和2015年發佈了有關中國《天然氣》和《煤炭清潔利用》兩份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