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探訪德國另類“防洪神器”:堵不如疏 與水共生

2016-07-18 13:27:04|來源:中新網|編輯:趙妍

  原標題:探訪德國另類“防洪神器”:堵不如疏 與水共生

  探訪德國另類“防洪神器”:堵不如疏 與水共生

  圖為漢堡港口新城一處典型的防洪設施。(資料圖片)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中新社漢堡7月17日電 (記者 彭大偉)今年入夏以來,中國多地持續遭受特大洪水考驗。在積極與洪水抗爭的同時,一組題為“德國防洪神器”的照片在中文網絡上迅速走紅。德國防洪墻是否真的無所不能?德國防洪還有什麼高招?帶著以上問題,記者日前走進了易北河畔的德國最大港口城市漢堡。

  “您或許還沒有注意到,這裡已經是漢堡防洪設施的一部分了。”站在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産漢堡倉庫城內一間酒店門口,漢堡港口新城公司(HafenCity Hamburg GmbH)新聞發言人蘇珊·比勒(Susanne Buehler)指著街道到酒店大堂之間約20級臺階説道。

  原來,平均海拔只有4.5至5米的百年倉庫城,採取了一種幾乎是“丟卒保車”的防洪思路:其內的建築相當於底層的部分均用於行洪,而在較高的位置上,它仍然是一座“正常”的城市。

  由於地處易北河潮汐區,港口新城內面臨著極大的風暴潮洪水威脅。據介紹,1962年,漢堡發生的一場大洪水曾造成數百人喪生。在那之後,這座城市發展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洪系統。

  “整個港口新城是在一個防洪安全高地上建設的,高出海平面8-9米。”循著蘇珊·比勒的提示,記者在港口新城看到,其臨近河岸的部分均建設了坡度和緩的休閒廣場,愜意的林蔭道平日供人們休憩或是開展活動,到了汛期就用作泄洪區。8-9米的高度已超過漢堡歷史最高洪水水位,即海平面以上6.45米。

  “你們的防洪墻又在哪呢?”記者問道。

  蘇珊·比勒表示,首先在港口新城的建築物的地下均設置有防洪墻,而上述休閒廣場的彩磚圍墻實際上已經是性能非常良好的防洪墻,“它們也融入了漢堡標誌性的紅磚風格,因而與周圍的環境十分和諧。”

  在離港口新城約3公里之外的“樹城”,有一條由已故世界著名建築師扎哈·哈迪德設計的750米長的步行道。記者在此看到,前來參觀海港的各國遊人絡繹不絕。而在採訪中,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這裡也是漢堡市防洪墻的組成部分。

  回到港口新城內,記者發現,許多建築物臨河的落地門窗外還設置了一道具有強密閉性能的金屬防洪門,一旦洪水來臨,商戶可以有足夠時間關上防洪門,之後餐廳內的正常營業可不受影響。

  蘇珊·比勒將這裡的防洪理念概括為人類與水“共生”:“不是非得造一堵墻去攔住大水,而是可以讓洪水進來。只要提前做好準備,它來了之後人們也還能如常生活。”

  “這確實與東方的‘天人和諧’理唸有某種相似。”蘇珊·比勒認為,防洪工程作為港口新城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也體現了貫穿其始終的可持續理念。

  她指出,上述防洪設施的成本已融入到整個港口新城開發項目中,而整個項目約104億歐元的總投資中,有八成來自私人投資,可謂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成功範例。

  針對中國網民對德國做法的濃厚興趣,蘇珊·比勒亦強調,漢堡的經驗更多是基於本地的自然條件,甚至在德國其他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做法,“你所提到的可拆卸‘防洪神器’,主要是在較南邊的一些地區得到應用。”

  她指出,與中國不同,漢堡的汛期主要是在冬季,因為冬半年降水較多,且漲潮多發,容易爆發洪災,“這意味著我們面臨的挑戰也不盡相同”。(完)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