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全球濫用武力導致國內槍擊襲警惡果
美國當地時間7月17日,路易斯安那州首府巴吞魯日發生針對警察的槍擊事件,造成3名警察死亡,另外3人受傷。美國總統奧巴馬對此表示強烈譴責。事件也震驚全美上下,這是因為10天前在德克薩斯州剛有5名執勤中的警察被搶手射殺。而造成如此密集的警察被槍殺惡性事件的直接原因是7月6日在明尼蘇達州和7月5日在路易斯安那州連續發生非洲裔美國人被警察執法過程中槍殺,現場照片和事後分析均顯示警方涉嫌過度執法而致開槍擊斃嫌疑人。
如此密集的警察對黑人過度執法和疑似黑人槍擊報復警察事件引起全美關注,也令長期存在的美國國內種族歧視問題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焦點。但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卻是美國的內部社會治理長期赤字所致,同時也暴露出美國在全球各地濫用武力傳導至國內的相應惡果。
美國社會長期以來,種族歧視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相對於白人群體,作為少數族裔的黑人依然在社會資源分配和個人成長過程中遭受著各式各樣的隱形歧視。而這是鮑威爾擔任小布什總統的國務卿乃至今天的奧巴馬出任總統所無法化解的,因為基於“船隊理論”,一個艦隊決定其速度快慢的不是那個航行最快的船隻,而是那個速度最慢的船隻。這對黑人群體同樣適用,個別黑人精英的“美國夢”式的成功,並不代表黑人整體社會地位的提升,大量的黑人依然因為先天的不平等和後天的歧視而位居社會底層。
因此,黑人的文明程度自然無法比肩白人群體,相應地犯罪率也就比較高,而人類都有簡化認知過程的傾向,從而使美國警察對黑人群體形成一種不能明言的“嫌疑人”預設“刻板印象”。這是美國警察頻頻過度執法槍擊致死黑人的根本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在標榜自由民主的美國,為何針對警察過度執法問題,一些黑人採取的卻是以暴制暴的以槍擊警察作為回應呢?這恐怕要從心理學中的“情境”因素説起,情境論強調個體所處的環境和情景在塑造行為者行為時,被看作是最重要的因素。1971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闡述了“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系統分析了個人所處的情境對其認知和行為的強大塑造力量。2007年,津巴多教授基於該實驗結果,並結合從該實驗到伊拉克監獄虐囚案三十多年來的社會現象,透徹解釋了為什麼優秀的美國士兵會對伊拉克戰俘做出虐囚遊戲。
自二戰結束特別是冷戰終結後,美國為維護自己的霸權體系,在全球各地進行了密集的軍事行動,其背後反映出的是美國對武力的迷信,而在軍事行動中消滅對手才是勝利的標誌和結果。作為美國霸權支柱之一的軍隊,從將軍到士兵都是上述政策的執行者,而作為執行者在執行任務的情境中,將不可避免地使自身認知和行為産生“路西法效應”式的變化——對武力過度依賴並認為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是消滅對手。
7月7日晚間,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的抗議活動中,25歲的非裔退伍軍人米卡·約翰遜使用突擊武器狙擊執法人員, 7月17日槍殺3名警察的的槍手加文-朗,也是在2010年以中士級別從海軍陸戰隊榮譽退役。可以合理推測的是他們在海外服過役並參加過相應的實戰軍事行動。作為黑人群體的一員,他們針對連續發生的警察過度執法槍擊黑人致死事件,並未採取法律手段,而是選擇了過往的軍事手段來消滅“所謂的敵人”——頻頻過度執法的警察。
基於上述兩個方面的分析,美國警察過度執法和槍擊襲警難題近期將很難得到化解,並將有可能陷入以暴制暴的循環,這也將影響美國的軟實力和國際領導力。因此,在這裡奉勸美國政治精英,不要在國際社會一味崇尚軍力威懾和濫用武力,這既不能應對日趨複雜的全球治理形勢,甚至還會傳導至美國國內危及自己的社會治理;而在國內政策上,美國應向社會領域投入更多的資源,通過“托底”來確保民生底線,而非一味的強調過度競爭和“個人奮鬥”的美國夢,那只是少數精英的夢。(李少丹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