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耳其到亞美尼亞,哪槍聲更驚人
週末,從土耳其到它的鄰國亞美尼亞都傳出槍聲。土耳其星期五晚上發生了未遂軍事政變,政變軍人一度控制電視臺,宣佈成立“和平委員會”接管國家政權,在離成功僅差一步之遙時因遭到民眾的強大抵制而流産。亞美尼亞星期天有一隊武裝人員佔領了首都警察大樓,控制了包括警察高官在內的人質,要求釋放反對派領袖。政府方面否認“政變”説,但到北京時間星期天深夜,事情仍未解決。
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曾是世俗化走得最遠的中東伊斯蘭國家。土在1960年至1997年間發生過4起軍事政變,都成功了,這次發生的是第5次軍事政變,也是唯一已經發動而被民選政府挫敗的一次。
亞美尼亞是前蘇聯共和國,至今與莫斯科關係密切。它是外高加索小國,外界注意它很多時候是因為其與阿塞拜疆有納卡爭端。它的國內政治有更多內向性,也會有一點獨聯體國家的共性,但它不像土耳其,總是在進一步世俗化和恪守伊斯蘭傳統之間糾結和搖擺,並且因此有較強的地區牽動性。
西亞當下的真正焦點還是土耳其。埃爾多安政府已經抓捕近3000名政變軍人,其中包括第三軍團的將軍銜指揮官。有報道説很多軍隊高官在逃離土耳其,另外有2700多名法官被革職。這算得上是相當全面的“清洗”。
中東所有伊斯蘭國家都有較為突出的政治權威重心,他們或者是國王,或者是通過民選形式産生的政治領袖,還有的是宗教領袖。土耳其自加入北約後,就再也沒有出現“國父”凱末爾那樣的“政治超人”。深受北約影響的土軍隊一直在國家政治中扮演角色,它被認為是土鞏固世俗化的保障力量。幾次政變打斷了土耳其傳統力量聚集成長、並進而主導國家的進程,確保了土長期順應西方戰略“鎮守”中東。
這次政變的來龍去脈有些蹊蹺。從以往的邏輯看,埃爾多安的國內政策向傳統宗教力量傾斜,被視為“伊斯蘭保守派”。在外交上,土被指曾與IS“關係曖昧”,並因此飽受爭議。土擊落俄戰機進一步惡化了外交形勢,今年以來的緩和尚談不上穩固。除此之外,土出現“從北約開小差”的傾向,這一切構成了土發生新軍事政變的緊張因素匯集。
然而軍事政變的政治策動者被安卡拉指為現居美國的前大阿訇居蘭,這似乎在説是一群宗教思想更激進的人發動了政變。不過政變被挫敗後,美土相互發送的信息並不十分和諧,美國務卿一方面堅決撇清華盛頓與政變有任何關係,認為這種説法將“損壞美土關係”。一方面他又敦促土對政變者的後續調查“保持克制”。德國也提出希望對政變者的追究要“依法進行”。
挫敗政變被普遍認為將加強埃爾多安的地位,他已經是土耳其這個議會內閣制國家裏“握有實權”的總統,他一直希望把土變成“總統制”國家,而現在有可能成為一個突如其來的機會。
政治威權是中東大多數國家秩序的基礎,土耳其在過去則依賴於民主制和北約紐帶。冷戰後北約的紐帶實際變松了,而幾次戰爭和“阿拉伯之春”又打亂了中東結構,新元素在攪動土耳其,而它的制度化能力和政治吸納能力明顯不足,所以它“劇烈抖動”了。
西方不會願意看到土耳其也走向“威權政治”,即使土耳其的“政治強人”與西方友好,在西方看來與用民主機制遏制宗教力量崛起相比也是退步。土作為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爭奪的陣地,正面臨內外多維度的迷茫。它如果安定不下來,必將帶動世界的很大範圍跟著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