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噩夢背後是畸形競爭
每年暑假都有小學生“奧數熱”的新聞報道,今年也不例外。奧數班究竟有多熱?近日,上海有媒體稱,上奧數班已經成為部分小學生的暑假“標配”,甚至有孩子上了7個奧數班,上五六個奧數班的孩子也不在少數。
忙著在假期上奧數班,當然不是今天的孩子的“特例”。作為一名90後,有關奧數班的童年令我難以忘懷。不過,大概是自己缺乏數學天賦,這些記憶並沒給我帶來多少快樂,我絲毫感受不到雞兔同籠、追及問題、火車相遇等數學題的奧妙。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曾指出,只有5%的人適合學奧數,大多數人都不適合鑽研數學。眾所週知,奧數是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意思,一個只有少數天才適合的智力活動,為何要絕大多數孩子跟著“陪練”呢?
這顯然不是奧數本身的過錯,而是我們看待奧數的態度出了問題。“我是對你好,你不聽話將來肯定後悔”——這樣來自家長、老師的肺腑之言,我們小時候並沒少聽。被長輩逼著學奧數,是因為他們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功課難度、學生間差異不大的小學階段,奧數成了拉開學生學習能力差距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判斷孩子是否聰明的標準。
雖然不少家長也深知孩子未必適合學奧數,但又不甘讓孩子位居人後。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下,把努力學習奧數和孩子的成功綁在一起,“奧數熱”背後是一種畸形的競爭與功利教育觀。這種畸形模式來自成人的功利世界,但這種不顧實際的盲從和競爭逐漸侵蝕著童年的快樂與純真。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上海小學生選擇校外奧數課程的比例,在三年級的時候大幅增加。具體來説,由一年級時(2008-2009學年)的35.27%,大幅提高到三年級時 (2010-2011學年)的68.49%,再小幅提高到五年級時(2012-2013學年)的71.25%。隨著年齡、年級的增長,孩子們面對奧數學習的壓力不斷增大,這和不合理的“小升初”選拔方式緊密相關。
在理性、多元的競爭模式出現前,盲目追逐奧數熱的現象恐怕難以消除。2002年,在我“小升初”的時候,市裏幾所名牌中學的入學考試,都大大提高了數學題難度,不僅有小學奧數題,甚至還加了中學數學的內容。為了讀名校並分入尖子班,我不得不拾起奧數輔導書,突擊鑽研了兩個月,最終遂願。這段 “惡補”經歷反而讓我徹底喪失了對數學的興趣。這麼些年來,和我有過類似經歷的學生絕不是少數,如果當初能換一種競爭方式,或許反而能讓更多孩子喜歡上數學。
小學時期是孩子智力成長、身體發育、性格培養和三觀初成的關鍵時期,童年幾乎奠定了人一生的基調,這樣的黃金年代理應有多元、理性的競爭。想證明一個孩子優秀的方式很多,比如寫作能力強、唱歌好、擅長體育,甚至能和小朋友們愉快玩耍也是一種必要的能力,絕無必要只靠奧數來選拔優秀少年。
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了這點,選拔制度也隨之改變。比如,今年4月,西安“小升初”(民辦學校)招考明確要求不得涉及奧數內容,要對學生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審美情趣、心理素養、思維方式等方面綜合測評,這無疑更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但是,我在西安的朋友告訴我,依然有很多孩子在讀奧數,名校也有各種各樣的方式規避教育主管部門的禁令。可見,趕走童年的奧數夢魘,絕不是一紙禁令那麼簡單。(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