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央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生動實踐 ——福建與寧夏對口扶貧協作20年回顧與總結

2016-07-20 14:37:40|來源:寧夏日報|編輯:王雪瑩

  原標題:中央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生動實踐 ——福建與寧夏對口扶貧協作20年回顧與總結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心繫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和貧困群眾的生産生活,特別是一直深切關注著西部民族地區的脫貧問題。1996年5月,福建、寧夏兩省區黨委、政府根據中央“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和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決策部署,決定全面開展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同志擔任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直接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習近平同志先後5次出席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3次發表重要講話,2次到寧夏實地考察指導,形成了系統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工作思路,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指明瞭方向。

  20年來,閩寧兩省區一屆接著一屆抓、一任接著一任幹,始終遵循中央扶貧攻堅的大政方針,把對口扶貧協作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創新思路,務實協作,真幫實扶,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形成了“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産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對口扶貧協作機制,有力地促進了寧夏特別是西海固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族團結。

  20年來,寧夏地區生産總值增長了16.6倍、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6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倍。“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生産總值增長了21.3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倍,城鄉面貌顯著變化,群眾生活水準顯著提高。

  20年來,福建在給予寧夏貧困地區物質幫扶的同時,更是帶來了福建人民改革發展的新思想新理念,促進了寧夏幹部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寧願苦幹、不願苦熬”成為寧夏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精神寫照,“敢拼會贏”的福建精神,激勵著寧夏幹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艱苦創業,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始終牢記“兩個大局”,堅持聯席推進,確保中央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貫徹落實

  “兩個大局”是鄧小平同志關於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推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根本指針。閩寧兩省區黨委政府牢記“兩個大局”思想,堅持把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作為指導原則,發揮黨政主導的政治優勢,建立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黨政聯席會議制度,確保了對口扶貧協作年年有新舉措,年年有新成效。

  習近平同志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之初,就高瞻遠矚地指出,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寧夏位於祖國大西北,兩省區雖遠隔千山萬水,但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都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相互支持和幫助。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一項政治任務,我們要堅決完成。在1998年第三次聯席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要以基本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為重點,以産業協作為基礎,進一步加大企業和社會力量扶貧協作的規模和力度,切實抓好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扶貧協作。在2002年第六次聯席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又提出,要在鞏固現有扶貧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新時期扶貧開發的特點,調動各方面力量,創新幫扶機制,拓寬合作領域,擴大協作規模,增強幫扶力度,推進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再上新臺階。習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後,仍然牽掛著閩寧對口扶貧協作。2008年4月來寧夏視察時強調,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這些重要指示體現了“兩個大局”的重要思想,是推動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基本遵循。

  兩省區把黨政主導、聯席推動作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有力抓手,緊緊圍繞扶貧開發這條主線,每年召開一次由主要領導參加的聯席會議,及時總結交流幫扶經驗,研究解決幫扶重大問題,協商制定幫扶舉措,督促協商成果落地見效。20年來,聯席會議輪替召開、從未間斷。每次會上都根據福建所能、寧夏所需進行緊密對接,提出工作要求,確定工作重點,明確落實責任。比如,在第二次聯席會議上,由習近平同志親自簽署決定,為寧夏貧困地區打水窖2萬眼,援建希望小學16所,發動福建省屬國有、“三資”、鄉鎮及民營企業到寧夏聯辦創辦經濟實體,互派幹部挂職,擴大寧夏對閩勞務輸出,在彭陽縣開展菌草示範生産。在第十七次聯席會議上,確定要辦5件實事,即建設閩寧産業城,福建安排3300萬元援助資金用於支持寧夏扶貧到村到戶特色産業項目,福建省屬高校面向寧夏招生擴大10%,支持福建金融機構在寧夏設立分支機構或投資組建金融公司,在海峽旅遊博覽會免費為寧夏提供旅遊推介。聯席會議制度的建立和長期堅持,使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路子越走越寬,幫扶的效果越來越好,群眾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

  實踐證明,實施對口扶貧協作,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充分發揮各級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推進對口扶貧協作制度化長效化,著力解決貧困地區最直接最緊迫最事關長遠發展的問題,才能使對口扶貧協作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二、聚焦全面小康目標,堅持結對幫扶,加快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進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貧困老鄉能不能脫貧”。兩省區始終堅持把這一要求作為對口扶貧協作的最終落腳點,採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努力縮小貧困地區與發達省區的差距。在對口扶貧協作中,兩省區實行市縣結對幫扶,充分發揮黨委政府牽頭和導向作用,靠實扶貧協作的責任,做到精準幫扶,從而實現精準脫貧,不讓一個貧困縣、一個貧困群眾在實現全面小康路上掉隊。福建省的30多個縣(市、區)輪流與寧夏9個貧困縣(區)結成幫扶對子,兩省區64個鄉鎮、34個村、80多個縣級部門和社會組織建立了結對幫扶關係,福州市、泉州市、南平市分別與銀川市、吳忠市、石嘴山市締結為友好城市。20年來,兩省區始終聚焦制約當地發展的短板,精準發力,點對點、一對一幫扶,一年接著一年幹、一級一級抓落實,從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予寧夏多層次、全方位的幫助,取得了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效果。

  閩寧兩省區把示範引導、典型引路作為推動對口扶貧協作的有效舉措。目前,閩寧結對幫扶建立的1個示範鎮、160個示範村,經濟社會發展水準遠遠高於貧困縣(區)的其他鎮村。寧夏永寧縣閩寧鎮就是這樣一個典型。1997年,習近平同志提議建立一個以福建、寧夏兩省區簡稱命名的移民區,幫助西海固地區貧困農民走出大山、脫貧致富、奔向小康。兩省區經過認真選擇,把這個地方作為閩寧對口幫扶的平臺。移民區起步之初,有的農戶所有家當折合起來不足千元,經濟狀況可謂“赤貧”。20年來,福建幫助移民區大力發展葡萄、黃牛、菌草、勞務等特色産業,與寧夏共建扶貧産業園,已有6家企業落戶,投資3億元,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收和農業産業化發展。移民區從最初搬遷安置貧困群眾8000人的小村莊,發展成為常住居民6萬餘人、回族人口占83%的閩南風情小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産業發展、民生事業得到全面提升。截至2015年底,全鎮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遷之初的不足500元躍升到10361元,增長了20倍,群眾生活顯著改善,過上了過去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

  扶貧先扶志。兩省區在結對幫扶中注重內因驅動,教育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的觀念,加大對貧困群眾就業創業能力培訓,讓貧困群眾依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通過大力實施“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持續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累計培訓各類勞務人員17萬人,寧夏在福建建立5個勞務基地和3個勞務工作站,4萬多人在福建實現穩定就業,年均勞務收入超過10億元,貧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0%來自勞務。寧夏西吉縣農民蒙忠鵬十幾年前在福建莆田一家電子公司打工,並牽頭從西吉往福州輸送務工人員。2004年他帶著在福建所見所聞所學回鄉創業,經過多年打拼,于2012年籌資100多萬元辦起了“小秋雜糧”專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年加工雜糧1500噸,輻射周邊5個鄉鎮2000多戶農民,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戶脫貧致富。

  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基礎設施落後、生産生活條件差是一個重要因素。閩寧兩省區始終把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作為對口扶貧協作取得實效的重要突破口。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實施以來,福建主動作為,因地制宜實施援建幫扶,先後投入近10億元資金用於西海固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先後援建公路385公里,修建高標準梯田22.9萬畝,持續對20多個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幫助危房危窯改造2000多戶,在160個閩寧示範村修建了一批水利水保、農村電網、道路、廣播電視等設施,投入資金1.6億元,幫助寧夏新(擴)建學校236所,救助貧困家庭學生13.5萬人,援建醫療衛生院所323個,培訓教師7585人次。今日寧夏,隨處可見閩寧協作建設的移民新村、學校、醫院、道路、産業園區。

  實踐證明,結對幫扶對象清楚、目標明確、責任具體,能夠集中力量辦實事,收到以點帶面的良好效果,是對口扶貧協作精準發力之策,有利於把東西扶貧協作落到實處,應長期堅持、持續推進。

  三、咬定發展不放鬆,堅持産業帶動,增強了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貧困地區自身生産力水準低是制約這些地區發展的主要因素。在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過程中,兩省區牢牢抓住增強貧困地區自身“造血”能力這一關鍵,把發展特色産業作為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産業協作為基礎,通過共建扶貧産業園、搭建合作交流平臺等方式,促進貧困地區優勢資源開發,帶動貧困人口長期穩定脫貧,走出了一條企業合作、産業扶貧、項目帶動的“造血”式扶貧路子。

  閩寧兩省區注重開放優勢和産業優勢互補,推動市場化合作。寧夏以促進産業升級為抓手,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加強與海西經濟區的合作,不斷深化與福建在經貿、社會事業等方面的全方位協作與交流,進一步提升了對外開放水準。福建依託寧夏土地、光熱、電力、勞動力等資源優勢,推動一些傳統産業向寧夏轉移,新興産業與寧夏合作發展,加快向西開放步伐。“5·18”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6·18”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9·8”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阿博覽會等商貿活動成為閩寧企業合作的重要平臺。近年來福建企業在寧投資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目前,在寧企業(商戶)達5600多戶,8萬多閩籍人員在寧從業。寧夏企業也邁出“走出去”的步伐,寧夏哈納斯集團在福建投資110億元的莆田國家級天然氣戰略儲備基地項目,已列入福建省“十三五”規劃。

  項目落地始終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工作抓手。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一次聯席會議上,兩省區就明確提出“實行幫扶工作目標管理”,強調“要督促落實雙方有關部門、市、縣和企業達成的扶貧項目”。福建先後累計幫助寧夏發展馬鈴薯、硒砂瓜、中草藥等優勢特色種植82.6萬畝、草畜養殖7.5萬頭(只),完成人工種草42萬畝。菌草技術扶貧是閩寧對口幫扶的特色項目,也是適合寧夏貧困地區的投資小、見效快、輻射廣的到村到戶項目,福建省一直致力於菌草技術向寧夏本土化發展,在貧困地區種菇致富的農民都親切地稱菌草為“閩寧草”。目前,福建在寧夏9個縣(區)建立了食用菌示範點,發展菇農1.7萬戶。彭陽縣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建成寧夏規模最大的食用菌生産示範基地,實現年産值4000萬元以上。寧夏(西吉)閩寧産業園在福建省的幫助下,結合實際,重點佈局發展馬鈴薯、胡蘿蔔、西芹等優質果蔬和清真牛羊肉為主的特色農産品精深加工項目。2015年,園區建設了精煉胡麻油、芹菜汁、三粉等5個企業項目,年底累計實現産值2.5億元。一大批閩寧對口産業協作項目的實施,使許多貧困群眾逐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實踐證明,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貧困地區要想拔掉“窮根子”,最根本的還是要在加快發展上做文章。推進東西對口扶貧協作,只有發揮互補優勢,深化産業合作,強化産業帶動,才能不斷拓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路子,根本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後面貌。

  四、秉持親民為民情懷,堅持互學互助,促進了幹部觀念更新和作風轉變

  擺脫貧困首要意義並不是物質上的脫貧,而是在於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在對口扶貧協作中,寧夏幹部群眾積極學習福建幹部群眾的先進理念、致富思路和過硬作風;福建幹部牢記省委、省政府“為同一個事業,盡同一種責任,樹同一個形象”的囑託,尊重幫扶對象的主體地位,緊緊圍繞貧困群眾的需求在發展上想辦法、在民生上辦實事。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20年,既是福建的人才、資金、技術、經驗、市場要素植入寧夏發展“肌體”的過程,也是對兩地特別是寧夏幹部群眾的思想觀念“洗禮”的過程。

  兩省區立足省情、區情,把互派幹部挂職作為互學互助的主要途徑。福建先後選派9批140名幹部、17批1056人次支教教師和348名醫療專家來寧幫助工作,寧夏也先後選派15批244名幹部到福建挂職。通過挂職既鍛鍊了幹部,也推進了扶貧脫貧事業。第九批援寧工作隊在金融扶貧上,探索創新融資模式,在寧夏彭陽縣、隆德縣支持建立資金擔保池,通過資金擔保的放大效應,帶動更多資金進入扶貧攻堅主戰場。福建安溪茶博網專業技術人員在電商扶貧上,精心指導寧夏同心縣建立了“回回集市”電商平臺,培育了助推經濟發展的新業態。寧夏挂職幹部則通過在福建學習産業轉型升級、推進山海協作、發展綠色産業以及打造特色開放型經濟方面的好做法、好經驗,開拓了眼界,轉變了觀念,提升了素質,增長了才幹,增強了改變家鄉面貌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在對口扶貧協作中,福建幹部真扶貧、扶真貧,真情投入、真心付出,展示了優良紮實的作風。先後40多次往返閩寧兩地開展工作的“閩寧友好使者”林月嬋,爭取幫扶資金上千萬元、落實幫扶項目20個、籌資資助140名貧困學生的優秀幹部林承祥,經常深入貧困地區指導推廣菌草種植技術、有“菌草之神”美譽的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佔熺,先後辦理多起重大疑難案件、不幸因公殉職的年輕檢察官林國榮等先進人物和事跡,在寧夏人民心中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難能可貴的是,不管在寧夏呆多長時間、幹什麼工作,他們的為民情懷一以貫之,務實作風一以貫之,用自身的行動深刻詮釋了挂職幹部親民為民的情懷,展示了福建幹部群眾對寧夏人民的深情厚誼。

  在長期的對口幫扶中,福建幹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感受到了寧夏幹部群眾推進脫貧致富“領導苦抓、幹部苦幫、群眾苦幹”的“三苦”精神。福建挂職幹部馬國林説,在寧夏的工作經歷給我的人生上了一課,西海固人民一鍬一鍬挖土,用汗水染綠荒山,他們身上那種戰天鬥地、堅忍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

  實踐證明,推進對口扶貧協作,幹部的真心幫扶和無私奉獻是關鍵因素,只有做到急貧困群眾之所急、想貧困群眾之所想、解貧困群眾之所難,把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時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才能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信心和鬥志,帶領群眾最終擺脫貧困。

  五、大力弘揚傳統美德,堅持社會參與,凝聚起了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人心齊,泰山移”。脫貧致富僅僅靠政府和貧困對象自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更加廣泛、更加有效地動員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參與。閩寧兩省區在推進對口扶貧協作中,始終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發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幫扶格局。20年來,福建省無償援助各類資金13.43億元,直接參加幫扶的各界人士超過10萬人次。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實施以來,兩省區積極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培育多元社會扶貧主體,引導和鼓勵社會團體、民間組織、愛心人士通過科技幫扶、公益慈善、投資置業等方式,積極參與援助寧夏貧困地區。兩省區婦聯積極爭取募集資金916萬元,聯合實施了“母親水窖”“小額循環扶貧”“母親健康快車”“春蕾小學”“關愛貧困回族女童”等項目,進一步改善了貧困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兩省區團委合作,從福建選送500多名大學生到寧夏參加志願服務工作,貧困地區人才短缺的狀況得到了緩解。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寧夏大學、寧夏醫科大學、銀川能源學院等多所高校聯合開展了課題研究、學術交流、實驗室開放、聯合招生和人才培養等多領域合作。福建各級有關部門充分發揮商會、協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引導和鼓勵更多企業及個人投資寧夏、投資西海固。在參與寧夏經濟建設的同時,福建企業家還積極投身援建希望學校、資助貧困學生、救助困難群眾等社會公益事業,捐款捐物超過了1.3億元,並設立了“閩商見義勇為基金”。

  對口扶貧協作需要根據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斷拓展幫扶協作空間,豐富幫扶協作內容。針對寧夏西海固地區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相對深厚的特點,閩寧兩省區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實施旅遊扶貧“富民工程”,推進“絲綢之路”旅遊區域合作,開展兩地特色文化交流,建立雙方媒體聯繫互動機制,大力宣傳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典型事跡和先進人物,在推動兩省區文化旅遊合作交流的同時,也為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協作營造了濃厚氛圍。兩省區建立了社會幫扶激勵機制,對用心用情用力開展幫扶的組織和個人,定期進行表彰獎勵,不斷調動各方面參與社會扶貧的積極性。

  實踐證明,深入開展對口扶貧協作,必須充分發揮社會扶貧主體的獨特優勢,喚起全社會幫貧濟困的熱情,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形成與貧困決戰的強大合力,才能取得脫貧攻堅的更大勝利。

  承前啟後創大業,繼往開來譜新篇。當前,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已經站在了新的起點上。我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拓寬協作空間,深化産業對接,推動社會扶貧,以更加開放的思想觀念、更加執著的奮鬥精神、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推動閩寧兩省區在更廣闊的平臺上牽手合作,開創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新局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

  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開發辦公室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