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治國理政創新實踐·重慶篇]堅守綠色本底 再奏“長江之歌”

2016-07-20 16:05:59|來源:華龍網|編輯:王雪瑩

  原標題:[治國理政創新實踐·重慶篇]堅守綠色本底 再奏“長江之歌”

  【摘要】 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在8萬多平方公里市域內優化生産、生活、生態佈局,引導綠色發展;實施最嚴格環保舉措,全面加強生態修復,確保長江水質“只能變好不能變壞”……

  [治國理政創新實踐·重慶篇]堅守綠色本底 再奏“長江之歌”

  通過建設長江防護林、打造三峽庫岸“綠色生態走廊”,著力實施濕地保護和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重慶長江沿線森林覆蓋率提升到49%。圖為7月18日,一艘滾裝船從長江水域雲陽段駛過。通訊員 饒國君 攝

  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在8萬多平方公里市域內優化生産、生活、生態佈局,引導綠色發展;實施最嚴格環保舉措,全面加強生態修復,確保長江水質“只能變好不能變壞”……

  今年以來,中央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做出全面部署,要求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地處長江上游的重慶堅決貫徹、鼎力推進,在此前工作基礎上,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以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為依託,把綠色作為本底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在服務國家大局中優化發展。

  優化生産生活生態

  佈局“一盤棋”融入國家戰略

  記者近期在重慶沿江多個區縣走訪發現,各地紛紛結合自身環境、資源、區位等條件,優化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完善基礎設施、開展生態建設,推動綠色發展、特色發展。

  地處渝東北三峽庫區腹地的巫山、奉節等縣,過去佈局一批煤炭、水泥項目,帶來諸多環境隱患。如今,這些區縣紛紛關停高污染、高耗能廠礦,依託山水資源精心培育旅遊經濟、特色農業,一、三産業已佔GDP近六成。

  走進渝西江津區珞璜園區,塔吊林立、馬達轟鳴,千萬噸級樞紐港正加緊擴建。區委負責人介紹,珞璜緊鄰重慶主城、坐擁深水航道,市裏大力調減周邊小港,把珞璜港吞吐量擴大到2000萬噸,並借勢承接高端裝備、電子、新材料等新興産業集群。

  而重慶主城則加快完善都市功能,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風生水起。在渝北區仙桃大數據谷,先後有微軟、高通、安謀等70多家國內外知名創新公司落戶,一個追蹤全球智慧硬體和大數據潮頭的産業集群逐漸崛起。

  “‘各優其優、優優與共’良好發展態勢,得益於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全面優化全市生産生活生態佈局,‘一盤棋’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沈曉鐘説。

  記者了解到,自2013年起,重慶就將全市38個區縣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和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並配套相應政策,引導各功能區域特色發展、差異發展、聯動發展。

  今年以來,重慶進一步完善環境、産業、財政、考核政策,著力推動産業跟著功能走、人口跟著産業走、建設用地跟著産業和人口走,公共服務跟著人口和功能走,統籌推進以大都市區為主要載體的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建設,以大生態區為主要載體的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確保在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中實現産業優、城鎮優、生態美、環境美。

  嚴把環保底線

  築牢長江生態屏障

  長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但多年來,生態退化、環境污染不同程度存在。

  “長江經濟帶既是經濟發展帶,更是生態共同體。”重慶市委主要領導表示,重慶地處長江上游,理應更加自覺地把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把綠色作為全市發展的本底,堅守生態紅線和環保底線。

  為此,重慶率先實施差異化産業“禁投清單”和環保負面清單。

  “長江、嘉陵江、烏江沿線全面控制新建、擴建排放重金屬、劇毒物質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工業項目;一般工業企業和園區擺放,也將設定距江5公里到20公里的‘安全距離’。”重慶市環保局局長史大平説。

  全面強化環境風險防控和污染治理。目前,重慶已在西部率先實現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城市垃圾集中處理率達99%,累計淘汰和關閉企業256家,三峽庫區、沿江地帶和人口稠密區的污染源基本實現“盯住看牢”。

  長壽經開區是重慶重化工産業聚集地。記者近期走訪發現,一套人防、技防、物防和聯防“組合拳”在這裡嚴密運行。重點企業和園區污水排放24小時在線監控,數據適時回傳市環保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風險預防預警體系也基本建成。

  持續開展生態修復工程。通過建設長江防護林、打造三峽庫岸“綠色生態走廊”,著力實施濕地保護和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重慶長江沿線森林覆蓋率提升到49%;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總體穩定。

  “生態環境問題,實質是發展方式問題。”重慶市委提出,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必須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渝東北、渝東南既是集中連片貧困區又是生態屏障的核心載體,近年來,堅持以生態涵養為主題、以綠色經濟為主線,“面上保護、點上開發”,以部分區域為重點推動保護與發展協調並進。

  在三峽庫區,則著力推動萬州、開縣、雲陽一體化協同發展,落實好“大保護”總體要求,形成長江經濟帶新節點。

  統籌岸線資源

  科學佈局互聯互通

  長江經濟帶建設,貨暢其流至關重要,但歷史形成的岸線資源無序開發、立體交通體系薄弱,嚴重制約黃金水道功能發揮。

  “過去進港鐵路很少,大宗物資往往要多次倉儲、轉運,浪費時間、提高了成本。”重慶長江輪船公司總船長王嘉玲説。

  今年以來,重慶全面加強長江岸線和港口的清理、統籌。重慶市交通委主任滕宏偉介紹,通過保護、利用、置換、淘汰,嚴控小港口開發,把貨運功能向樞紐港集中。

  同時明確把果園港區、珞璜港區、龍頭港區、新田港區統稱為“重慶樞紐港”,根據各自區位、岸線、集疏運條件,結合周邊産業業態,在集裝箱、件雜、散貨等業務上發揮各自優勢;按照“港口、物流、産業”一體化原則,佈局集裝箱碼頭,規劃一次性到位,鐵路一次性完成鋪軌、公路一次性進港、岸線一次性控制。

  記者日前來到兩江新區果園港,10多個5000噸級泊位全部投用,進港專用鐵路運行繁忙。港區負責人介紹,今年港區內暢外聯功能進一步優化,與上游攀枝花、廣元、西昌等地,下游鎮江等地建立聯動機制,水水中轉和鐵水聯運線路突破10條,全年預計吞吐量可達1200萬噸。

  “但是,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瓶頸,仍然是重慶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最大制約因素,特別是上游航道等級偏低,高鐵、高速公路密度較低。”滕宏偉表示。

  當前,重慶正進一步推進長江幹線和骨架支流航道治理,消除“中梗阻”和瓶頸制約;加快高速鐵路、骨幹貨運鐵路、高速公路、港口碼頭、機場等建設步伐;大力發展多式聯運,著力構建內暢、外聯、互通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