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給巴爾中國醫療隊——堅守在非洲的民間大使(組圖)
俯瞰美麗的桑給巴爾海島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邢一行):對於喜歡旅行的朋友來説,桑給巴爾這個名字應該並不陌生。它位於非洲東部的印度洋上,因為優質的細沙海灘和碧藍通透的海水聞名於世。與此同時,它又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字面上來講,桑給巴爾是“黑人海岸”的意思。因為在千年以前,這裡曾是印度洋貿易的中心,非洲斯瓦西裏文化的發源地。在2000年,桑給巴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這顆“印度洋上的明珠”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觀光遊客。
但是,也正是這樣一個地方,它同時又被聯合國確定為全世界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雖然遠隔萬里,為了幫助非洲兄弟們解決缺醫少藥的問題,自1964年8月起,來自我國江蘇省的醫療隊便開始了對桑給巴爾的醫療援助,至今已有52年。而且,中國醫療隊也成為當地唯一一支不間斷派駐的外國醫療隊。這一批批援桑醫療隊的白衣天使們也以他們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為祖國贏得了尊重和榮譽。
目前這支醫療隊是我國派出的第二十六批援桑隊伍,他們來自江蘇省無錫市的醫療衛生系統,共有21人,包括婦産科、麻醉科、泌尿外科、心內科、神經內科、和中醫科等科室的優秀醫生。從2015年6月開始,他們分別在桑給巴爾島的納茲·摩加醫院和奔巴島的阿普杜拉·姆茲醫院兩個醫療點執行為期兩年的醫療援助任務。
忘不了中國醫生
哈桑女士是桑給巴爾的前衛生部部長。她是中國醫療隊駐地的常客,經常會帶著自己親手做好的食物送給駐地醫生們品嘗。她説她看待醫療隊的隊員們就像她自己的孩子。
她告訴記者,其實早在40多年前,她就和中國醫療隊結下了不解之緣。她的大兒子蘇萊曼就是早期醫療隊的一位姓楊的醫生接生的。她現在每年都要和兒子一起去中國,到蘇州楊醫生的家裏做客。談到楊醫生,她從衣兜裏拿出了一個電話本,指著楊醫生的聯繫方式説,“這個中國醫生是我的大恩人,是她救了我和孩子的命,我怎麼會忘記她呢?”
針灸治療受歡迎
走進納茲·摩加醫院的針灸病房,記者看到,有著多年針灸經驗的中醫醫生潘迅正在為患者治療。病房裏,患者們淡定地平躺在病床上等待著醫生,從神色表情上看,他們顯然已經接受並適應了針灸治療這種傳統的中醫療法。
潘迅告訴記者,病床上躺著的大多是面癱和斜頸的患者。由於之前批次的針灸科醫生打下的良好基礎,加上醫療隊多次的下鄉義診,治療見效後,當地人會對療效口口相傳,神奇的中醫針灸在當地便受到了廣泛的歡迎。越來越多的當地人也因此告別了巫醫,重獲健康。
不畏惡劣的條件
阿普杜拉·姆茲醫院雖然被稱為奔巴島的醫學中心,但是由於年久失修,目前仍處於翻修再建的階段。因而,政府在碼頭附近租了座庫房作為臨時醫院開展工作,這裡的醫療環境、設備極其簡陋,藥品品類也是極度缺乏。
婦産科醫生鬱春晴回憶起初到醫院時的狀況,“第一次來到臨時醫院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整個醫院只有一間手術室,還沒國內的清創間大,沒有流水洗手,消毒條件匱乏。室內的燈光昏暗,小貓在病房裏踱步,産房裏無數的蚊子飛舞著,兩張産床銹跡斑斑,蹬腳已壞,接生用的器械放在密封不嚴的不銹鋼盤中......”
然而,即使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鬱春晴的工作熱情絲毫沒有減退,每天醫療隊裏最忙的就是她,急診電話隨叫隨到。一年下來,科室分娩量超過2000例,婦科手術28例,診治門診病人2386例。
美麗的民間大使
中國醫療隊對桑給巴爾的無私奉獻,桑島人民看在眼裏,記在心尖。當他們在街頭巷尾遇到中國人時,會主動用“你好!”、“你好嗎?”等簡單的漢語熱情地打招呼。詢問由來,他們告訴記者,中國人是朋友,更是兄弟。50多年來,桑給巴爾的老老少少很多人都親身或目睹親人、朋友到中國醫療隊就醫,受益匪淺。
中國駐桑給巴爾總領事館經濟商務領事陳力向記者介紹,援桑醫療隊的奉獻換來的是桑給巴爾人民的口碑。有他們的駐守,也為當地華人們提供了有力保障。他們堪稱是中國在桑給巴爾的“民間大使”,不間斷地傳遞著中非友誼。
桑島衛生部首秘祖瑪告訴記者,“從1964年開始,就有很多國家和地區為我們提供醫療援助,現在國內就有20幾支這樣的團隊為我們提供無償服務。但是,在這些組織中,中國醫療隊是服務時間最長的,提供專科醫生最多的,也是業務水準最為突出的一支隊伍。”
桑給巴爾有130萬人口,但是具有專業醫生資格的僅有160人,相當於1名醫生要負責8800位民眾的健康。祖瑪介紹説,他們的目標是計劃把這個比例提高到1:6600,中國醫療隊為桑給巴爾縮減這個差距,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52年來,江蘇省累計向桑島派出援助醫療隊26期,計677人次,共診治門診病人630多萬人次,開展手術24萬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