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承受苦痛 播種希望——中國經濟去杠桿調查

2016-07-20 16:13:21|來源:新華網|編輯:王雪瑩

  原標題:承受苦痛 播種希望——中國經濟去杠桿調查  

  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記者劉錚、李延霞、姜琳)杠桿,撬動了發展,也積累著風險。

  加杠桿易,去杠桿難。然而為了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再難也要堅定推進。

  去杠桿半年來,正對中國經濟金融發展産生深遠影響。新華社記者調研發現,越來越多的資金正從傳統産能過剩領域逐步退出,向高新技術産業等新經濟聚集,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發展模式和互動關係在悄然變化。

  實體企業:産能過剩行業融資受限正艱難轉型,科技創新等“新經濟”資金涌入

  “誰的電話都可以不接,銀行行長的電話不能不接。”以鋼鐵為主業的江蘇常州東方潤安集團董事長蔣中敏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中途出去接了一個電話。

  幾分鐘後他回來告訴記者,某股份制銀行接總行通知,鋼鐵企業授信額度都要壓降,他的授信降低30%。他在這家銀行半年後到期的貸款,還後只能續貸原來金額的70%。

  “我們不當祥林嫂,活著就證明有水準,而且要活得更好。”在鋼鐵業摸爬滾打28年的蔣中敏,堅持轉型不轉行,不斷延長産業鏈提高附加值。他們和意大利合資設立了馬拉茲電梯導軌公司,用公司産的軋鋼和餘熱余氣深加工製造電梯導軌,效益比同行高兩三成,三年多市場佔有率做到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銷售同比增長約八成。

  去杠桿主攻方向是降低企業債務,而鋼鐵、煤炭等資金密集、産能過剩行業首當其衝,去杠桿與去産能如影隨形。如今,仍然存活下來的這類企業,多在有限的資金中閃轉騰挪,艱難推進著轉型升級。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金司副司長孫學工指出,中國總體杠桿率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屬中等水準,但上升較快,分佈不均衡,去杠桿主要是針對企業杠桿率。

  記者採訪多家銀行了解到,隨著去杠桿的推進,銀行業普遍對産能過剩行業實行“行業準入限制+企業白名單管理”,放貸普遍收緊。

  去杠桿任務還指向過度融資企業。在經濟上升期擴張過快的企業,在下行期資金鏈趨緊。有的還貸後少貸甚至不貸,主動去杠桿;有的陷入停産半停産,被動去杠桿。

  去杠桿效果初顯。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5月末下降0.5個百分點;全國産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6月末餘額同比下降0.5%,連續4個月下降。

  並非所有的行業都要去杠桿,新經濟發展需要融資大力支持。

  杭州,錢塘江畔、六和塔對岸。每週一次的六和橋投融資沙龍,為社會資金對接雙創項目。隨身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平川,在這裡找到了250萬元投資。他開發的鋼琴學習軟體APP,以及與之藍牙連接的智慧鋼琴即將上市。

  兩年多來,這裡已為互聯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項目融資7.2億元。沙龍主辦者杭州楓惠諮詢總經理馬海邦説,現在民間資金充裕,越來越多的資金正在進入新經濟。

  金融機構:銀行傳統信貸風險攀升正積極拓展新空間,多渠道融資格局正在形成

  去杠桿影響的不止是企業的前途命運,也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業務發展産生重大影響。人們眼中“金飯碗”的銀行業,如今日子也不好過。

  “現在公司貸款負增長,主要是沒有好項目。每年到期的幾百億上千億的信貸規模,要維持住很難。”某國有大銀行遼寧分行信貸部負責人告訴記者。

  有的企業銀行圍著轉,有的企業銀行躲著走。多位銀行人士直言,現在安全是第一位的。今年5月末,全國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已超過2萬億元,比年初新增2800多億元,不良率達到2.15%。客戶經理做的業務如果出現不良,處罰遠遠超過提成。

  但由此也産生了新風險。在東北某地級市,各大銀行對鋼鐵業的授信近90%都集中在一家企業,貸款風險在集中。

  對金融業來説,去杠桿有壓力,但也是調整業務發展模式的契機。

  銀行正從單一的信貸提供者,演進成綜合性的金融服務提供商。

  “去杠桿其實也在倒逼銀行轉型和金融改革。”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説,我們提出搞全資産經營,不把經營局限在以存貸款為主的模式,而是實現信貸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的統籌管理與集約經營,推動信貸類資産、交易類資産、同業類資産、投資類資産的多元發展,為實體企業提供多渠道融資。

  債券市場發展迅猛,有實力的企業往往發債融資。建行江蘇分行今年上半年承銷的債券平均年化利率只有3.28%,而同期貸款的平均利率是4.44%。

  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打通直接融資的管道。

  7月7日,南京埃斯頓自動化公司的定向增發計劃拿到了監管部門批文。公司將募集3.9億元,用於正在南京興建的用機器人生産機器人的工廠。這家掌握了機器人製造核心技術的企業,去年3月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上市後融資容易多了,銀行主動找上門。應當在去杠桿的同時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為企業融資打開多元化通道。”公司財務總監袁琴説。

  未來思考:金融應精耕細作企業應苦練內功,金融與實體經濟共榮共生

  我國人民幣貸款餘額今年5月底首次突破100萬億元,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超過149萬億元。在去杠桿背景下,無法期待貨幣信貸再度高增長。怎麼用已有的上百萬億元的資金,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服好務?

  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台手扶拖拉機的武漢黃鶴拖拉機公司,正咬牙進行脫胎換骨的變革:停産老舊産品,依託華中農業大學技術進軍精耕播種機領域。在這個節骨眼上,看見企業銷售一度腰斬,多家銀行抽貸撤退。而武漢農村商業銀行到企業深入調研,不僅追加授信1500萬元,還量身定做金融産品幫企業減少財務支出。

  如今,他們的新産品受到農民歡迎,産品已進入十幾個省份的農機補貼目錄。“雖然今年還虧損,但明年有望扭虧為盈。”公司總經理劉世順説。

  對金融業而言,雖然風險防範是關鍵,但實體經濟是盈利來源。如果對遇到困難但仍在努力、仍有前景的企業“一刀切”退出,而對目前效益不錯的企業蜂擁而上,可能會埋下更多隱患。

  “銀行要反思自身的經營模式,集中抽貸和蜂擁授信都容易産生不良。”某國有大行省級分行副行長説,同質化、粗放式的金融服務應當改變,要突出專長、精耕細作,培養長期客戶。

  同樣需要深思的,還有企業的發展模式。

  在遼寧重工業城市撫順,一墻之隔的兩家企業,境遇大相徑庭。撫順特鋼生産的是高精尖的特鋼,價格是普鋼平均價格的4倍,紅紅火火;而撫順鋁業生産的普通電解鋁因虧損嚴重而停産,冷冷清清。

  “不管什麼行業,都有好的企業。關鍵是企業自身要練好內功,增強核心競爭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説。

  金融和實體經濟能否走上共榮共生之路,不僅關係到去杠桿之役的成敗,更是經濟健康、金融穩定的關鍵。

  雖然從體量看,創投只是國內金融業的小弟,但其機制理念值得借鑒,目前正在部分銀行試點的投貸聯動就借用了類似機制。浙江如山匯金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今年4月為上海一家做智慧汽車作業系統的高技術公司,投了數以千萬元計的A輪融資,期待其成為我國汽車智慧化革命的新興中堅。而這只是這家創投公司投的近90個高新項目之一。

  如山匯金董事長王涌説,創投是實現創新驅動的利器。金融要服務好實體經濟,關鍵要把自己和實體經濟的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共同成長。這樣不僅能為金融機構帶來回報,更為國家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參與采寫記者:吳雨、沈翀、陳剛、王昆、呂昂、徐揚)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