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一粒沙,他們看到了這些
創意 創新 融合 聚合
——透過一粒沙,他們看到了這些……
近日,一部抗洪感人沙畫《不忘初心 砥柱中流》走紅網絡。據了解,該作品由朝陽工作室出品、長江雲製作,7月10日一經發佈,人民網、新華網、騰訊視頻、嗶哩嗶哩動畫等千余家網站突出展示,共青團中央、公安部、人民日報等微博積極轉載,廣大網友刷屏點讚,掀起多次傳播熱潮,引起多位傳媒業界專家學者的關注,稱之為“一種對傳播模式的創新和探索”。
一粒沙承載著重大主題
網絡名人、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説,用沙畫這種藝術形式去表現嚴肅的主題,一開始他是拒絕的。但看完三分鐘的視頻後,擔心消除了。他對沙畫師的手法技藝,沙畫作品的上色以及畫面和音樂的完美配合讚不絕口:
“首先,沙畫師的手法非常細膩,人物的輪廓、細節都很精準,非常逼真。一些定格的畫面猶如照片。
其次,沙畫被加入色彩,也是令人拍案叫絕的。過去看到的沙畫大都是土黃色,顏色只有深淺之分。但是這部作品中,子弟兵身穿的橙色救生衣、紅旗、綠樹、彩虹橋等多色彩的物件,被表現的生動活潑。
第三,畫面與音樂的選擇也是很振奮人心的,音樂配合畫面,時而如歌如泣,時而高亢激昂,反映了一種昂揚的鬥志。既有史詩性,也有畫面感。選擇的畫面,都來自於大眾很熟悉的抗洪搶險照片。
沙畫是由一捧沙帶來的藝術,希望這種作品多多益善。”
一粒沙開啟傳播新模式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瀋陽認為,這是一種對傳播模式的創新和探索。他説,沙畫、主題宣傳和新媒體的結合實現了傳統議題與新興載體間的融合,使得傳播效果更加準確鮮明,傳播覆蓋面更廣,受眾體驗感更生動。沙畫作品至少有兩個方面探索的價值:首先,它回答了怎樣從一個APP深入到朋友圈,深入到社交媒體輿論場,從而深入到大眾輿論場;另一方面是實現了産品本身主題對人群圈層的突破。抗洪英雄人物的創意剛開始只是一個純粹主題宣傳的議題,製作完成後,在傳播過程中得到了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閱讀、認同、點讚和轉發,特別是使用手機和社交媒體的年輕人群的共鳴,説明具有青春屬性的渠道、內容表現形式,是能夠激發起青春群體的共鳴的。因此沙畫作品《不忘初心 砥柱中流》具有傳播渠道和傳播內容的雙重意義,是對主題宣傳和新媒體傳播方式的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和探索。
一粒沙是水乳交融的媒體融合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宋建武認為,這次現象級主流網絡傳播打破了既有的由傳統媒體進行內容生産、新媒體進行內容傳播的格局,實現了由新媒體創新內容生産、傳統媒體進行二次傳播的新常態,凸顯了媒體融合的強大力量。多媒體的深度融合、跨平臺的內容傳播,是這一作品傳播效果好、反響大的主要原因,這是媒體融合的一次成功實踐。抗洪沙畫在網絡和電視的立體傳播並不是偶然,這基於湖北廣電多年的新聞報道經驗的積累。長江雲作為湖北廣電的新媒體新聞中心,既具有傳統媒體的新聞素養,也具有創新傳播的網絡視野,才能夠將抗洪搶險這樣一個社會熱點通過獨特的手法表現出來,展現了湖北的媒體融合,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粒沙背後的慧眼識珠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教授王曉紅則留意到,這次由中央主管部門指導、地方媒體製作背後的不同尋常。她認為,這釋放出一個很強烈的信號:在內容生産方面,中央主管部門與地方媒體之間不再是簡單的髮指令和執行的關係,而更加傾向於一種合作關係。中央主管部門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形象,而是俯下身子主動去發現、積極尋找好的內容創意團隊。他們善於高佔位、前瞻性地設置議題,能打破地方媒體的思維局限,充分發揮和放大地方媒體的內容製作優勢。雙方聯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打好輿論組合拳。就湖北而言,在長江流域暴雨洪澇災害新聞報道中,將地方媒體的主動作為與中央主管部門的指導提示結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無論是在傳播形式還是傳播渠道上都有突破性進展。
從傳媒産業發展來講,這種合作模式能加快打破産業壁壘。目前國內一些電視臺已經實現了“制播分離”,新媒體也遵循這一規律,視頻網站的系列網劇大都是收購來的。“制播分離”能更好地保障內容生産團隊的專業性和活力,使其不再受限於事業單位編制。對於有實力、正能量的內容生産團隊,要給機會、給資金、給扶持,保證優質的主流作品有充足的投放渠道,使他們獲得更好的經濟收入從而生産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樣既能滿足宣傳工作的政治性需要,又能通過市場機制靈活配置資源,我們的主流輿論陣地就會更為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