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 60萬顆螺絲零失誤
工作中的管延安 劉暢/攝
央廣網青島7月20日消息(記者王晶)正在建設的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某管道內,溫度高達40℃,為做好管內螺絲的標準檢測,需工人沿著潮濕悶熱的管道爬上爬下,每天持續工作長達10個小時,這就是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鉗工管延安工作常態。
進入管道不到5分鐘就會全身濕透,但對於管延安來説,穿濕透的衣服工作似乎已經成了“家常便飯”。他還打趣道:“上下午兩大桶水根本不夠喝。”
提到鉗工管延安,很多人都不陌生。去年4月30日開始,央視新聞聯播節目推出《大國工匠》系列報道,講述了8位頂尖的高級技工用絕活築夢的故事,被譽為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的管延安就是其中一位,60萬顆螺絲零失誤,因其精湛的操作技藝,收穫不少“粉絲”,但管延安告訴記者:“做工程技術,少説多做。”
7月20日,記者在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會議室見管延安,內斂、黝黑、不善交談,典型的山東大漢形象,可一談起沉管安裝工作,就像是打開了話匣子。“現在正在負責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建設,目前已經順利完成28節沉管對接,海底隧道對接工程已經完成80%。”剛剛從珠海趕回來的管延安告訴記者。
由於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建設節點密集、工期緊張,管延安已經記不清幾個月沒有與家人團聚了。“昨天這個時候我還在伶仃洋的船上,得幸于你們的採訪,可以順道回趟家。”剛剛還對工作侃侃而談的山東漢子,談到家庭卻一下子陷入了沉默。
工作中的管延安 顧新成/攝
口頭禪“再檢查一遍”
18歲時,管延安跟著師傅學鉗工,開始只想學門手藝,但他經過20多年勤奮努力,已經精通各門鉗工工藝。“目前我在珠澳大橋海底隧道負責的沉管舾裝作業,導向桿和導向托架安裝精度要求極高,接縫處間隙誤差不得超過正負1毫米。” 管延安對誤差的精確數十分在意。
但在深海中操作,這樣的間隙無法用肉眼判斷,管延安只能憑藉手感來操作。但是為了能夠減少誤差更好的感知間隙距離,需要脫掉手套,用手面直接觸摸,熟能生巧的那份敏感只可意會無法言傳。談到這,管延安下意識地握緊了的雙手。
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完全封閉,大型機械無法進入,而管線錯綜複雜,每一個接點都必須連接到位。如果在沉放時任何一條線出現問題,沉管就不可能完成精確對接,所以每次管延安都會囑咐徒弟們要“再檢查一遍”。
“對於正常工人來講,檢查操作3遍就已經算是十分認真了,但是管師傅一定要多檢查幾遍才放心踏實,”共事多年的王有祥總覺得管延安得了“強迫症”,對他的做法甚至有些不太“理解”。
管延安還一直在為自己“辯解”:“我是團隊的頭,如果我不帶頭檢查,帶動大家積極性,這工作就沒法兒幹了。”
只有管延安自己知道如今自身的專注認真,源於20年前做學徒犯錯時師傅的“不責罵”,這事兒讓管延安覺得像是一個巴掌打在自己臉上。
1996年初,管延安跟師父學習電機維修。“當時在車間師傅讓我檢查電機板,並囑咐我要進行多次檢查,但是當時年輕疏忽大意,導致電機板燒壞。”現在想起這事兒的管延安仍然心懷愧疚,此後,維修後的機器在送走前,他都會檢查至少三遍,成為烙在頭腦裏的習慣。“如果當時師傅打罵我一頓,可能我短時間內就忘記了。”説到這,年近不惑的管延安反倒很感謝當年師傅的“不責罵”。
與20年前的自己相比,管延安似乎在平均年齡不到26歲的徒弟們身上,找不到自己當年的影子。他比較擔憂,雖然自己手把手教學,但是大學生徒弟們的主動意識好像不太夠。
工作中的管延安 王有祥/攝
哪需要我就去哪
管延安由於工程建設長期離家在外,單位雖規定每人兩個月可以回家一次,但是由於工期緊,積攢著的假期總是不能好好兌現,每年回家兩次已是心裏最大的安慰,四年過程中管延安僅在家過了1次大年,剩下家裏的娘倆在山東“相依為命”,家人難免有怨言。
“孩子小時候不太樂意,但是長大後慢慢明白了,同學經常在兒子面前提到我,他也感覺很驕傲”,提到15歲的兒子,管延安既愧疚又似乎在憧憬著什麼,心裏盤算著想讓兒子將來傳承自己這門手藝。
如今的管延安,榮獲“全國最美職工”、“齊魯最美職工”榮譽稱號,媒體紛紛前來採訪報道,管延安有點苦惱:“畢竟我是在工地幹活,不是靠説來營生的,只要我做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踏實專注就好。”
2013年初,管延安接到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建設任務,“隧道施工難度較大,對技術的要求也非常高,工作難度、強度和壓力可想而知。”而更令管延安擔心的是,他之前沒接觸過此類工程,一切是全新的,極具挑戰性。
但最後管延安還是選擇義無反顧地選擇前往。“哪有需要,我就去哪,要保持不斷地學習。”管延安説。
在工程建設期間,管延安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當記者問到他和工友們是否有其他業餘生活時,他似乎有點難以啟齒:“就平時沒事兒和幾個工友一起打打牌,鬥鬥地主。”
工作久了,管延安也會覺得枯燥與勞累,但是他會常常憧憬著,等2017年1月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建成完工後,自己能夠親自體驗一把。
工作中的管延安 顧新成/攝
七八本維修日誌是徒弟們最惦記的“秘籍”
雖然管延安已是公認的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但仍記錄著每天工作學習的心得,遇到什麼情況、怎麼樣處理筆記上都是圖文並茂,所以在管延安宿舍存放的七八本厚厚的維修日誌,這也是徒弟心心唸唸的“武林秘籍”。當記者提出想“欣賞”下他的維修日記時,管延安一笑:“早就放徒弟那了。”
在管延安看來,在沉管內的安裝檢查工作雖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舉足輕重。每次沉管安裝完成後,壓載水系統的電動蝶閥和截止閥都要從沉管裏拆卸下來送回,經過維修、檢測後再次使用。雖然已有了電動打磨設備,但管延安還是習慣自己動手打磨。
參加港珠澳大橋施工建設後,管延安還在整平船“津平1”上,跟廠家技術人員學習碎石墊層鋪設系統的機械原理和部件檢修,在“津安2”“津安3”上跟技術主辦學習專用錨機和變頻器的檢修。
當記者問到,如果自己帶的徒弟對安裝檢查工作不認真怎麼辦?管延安直接回答:“那我也不會帶他”。對於選徒弟的標準,他有自己的要求,踏實、認真、有責任感,就像當初20年前他的師父選定他做徒弟的標準一樣。
採訪結束,記者在聊天時問管延安,是否需要立即趕回珠海繼續參與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建設,他回答:“好不容易回來,我必須回家一趟。”
家,才是支撐管延安能夠做到“認真、甘於奉獻、不斷進取”的動力源頭,也是管延安最放不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