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唐山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國際在線消息(特約記者趙錫臣、通訊員鄭芃芃、媛媛、趙珺):像鐘擺一樣準確。每天上午8點,鄭素琴都會出現在唐山市福樂園小區的中心廣場。
她已經退休14年了,過得有滋有味。早上7點,給孫子做早餐,送到小區內的路南區第二實驗小學。隨後,就來到中心廣場,和相熟多年的老姐妹們跳廣場舞。
她每天都是笑得合不攏嘴。這不,又和旁人嘮起了家常:“我這大孫子明年就小學畢業了,打算初中就上旁邊的26中,我還能走著接送。”
“雖然我原來的企業改制了,但是我有養老保險,每個月能開3000多,足夠自己吃喝,還能給孫子花!”
“家裏的老頭子身體不太好,但是咱小區的工人醫院社區診所忒方便,離得近不説,還經常給老年人做慢性病專項檢查。咱小病不用出社區!”
這是一種便利。
更是一種幸福。
屬於每一個唐山人。
震後40年來,歷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總攬,著力保障改善民生,使人民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困有所濟,幸福指數顯著提升。
40年來累計投入64.89億元用於校舍改造。截至目前,唐山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和幼兒園2565所,在校生(幼兒)125萬人,教職工9.78萬人。
唐山二中語文教師鄂京輝親歷了唐山教育這40年的發展歷程--
地震那年她上小學五年級,震後不久,在學校門口的露天廣場上恢復了上課,桌子是磚頭和木板搭的,板凳是從家裏帶的。她上初中時,教室是臨時搭建的簡陋的平房,一到冬天,就騰出一塊地方來搭個臨時的爐子取暖,彎彎曲曲的黑煙囪令她至今難忘。1987年,鄂京輝被分配到樂亭二中工作,那時學生在灰瓦紅磚的尖頂平房裏上課,教學環境改善了不少,但教學設備依然十分匱乏。90年代以後,學校陸續建起了第一棟教學樓、第二棟教學樓,教室裏有了電扇,辦公室裏有了電腦。2002年,鄂京輝調到唐山二中工作,隨後的幾年裏,教室裏不斷添置了電腦、投影儀、電子交互白板等。2010年學校搬到新校區後,學校的整體面貌又有了更大的提升。每次到省內其他地市聽課,鄂京輝的自豪感都是滿滿的,“去過那麼多學校,我覺得我們唐山在教育上的投入是有魄力的,我們的教學設備是最先進的。”
正如鄂京輝所經歷的。40年來,唐山市委、市政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實現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民辦教育、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良好局面,呈現出加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為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落實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形成了以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投入機制。“十五”期間,教育總投入達到133.7億元,其中財政性投入97.9億元,分別是“九五”期間的1.97倍和1.85倍。2015年,唐山市教育經費總投入達119.52億元,其中財政性教育經費達109.3億元,分別是“十一五”末的6.9倍和8.4倍。
為了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唐山市堅持“以德立校、師德為先”原則,在全市學校構築師德建設體系。1987年,制定《關於對中小學教師進行思想品德和業務能力考查的意見》,從政治、工作態度、工作作風、組織紀律4方面考查教師師德。1999年,制定《唐山市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暫行辦法》,提出評價標準。2002年後,師德建設納入教育系統行風建設。2014年12月,市教育局印發《唐山市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實施細則(試行)》,進一步規範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同時,從1992年開始,唐山市每年開展評選“雙百十佳”教師(全市推選100名師德標兵、100名優秀班主任,從中選出十佳教師)活動,大力弘揚高尚師德。
在推進素質教育工作,唐山市始終堅持“立德樹人,以德興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中,深入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20世紀90年代,唐山市探索的小學學區一體化經驗在全省推廣,並在全國教育工作會上介紹經驗。2004年,唐山市新的課程標準在中小學起始年級、起始學科全面推開,課改經驗在全省推廣。2007年,唐山市創建“以校為本教研製度建設”項目實驗區,在全國研討會上代表省做經驗介紹。
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從905個增加到9135個,醫療病床總數從1.1萬張增長到4.1萬張,衛生人員從1.78萬人增長到6.45萬人;全市累計藥品零加價銷售讓利1.3億元;新農合籌資總額23.74億元,大病保險累計報銷1.9萬人、3.4億元……
炎炎夏日,一個小藥箱,一副硬腳板。
就這樣,簽約醫生張立群如往常一般來到周文芳的家,敲開了門。
“大娘,您最近怎麼樣,有沒有堅持吃藥?血壓還高不高?大爺的血糖控制的咋樣?”自從給二位老人建立健康檔案後,這樣的隨訪已成常態,醫生小張也成了周大媽的“新朋友”。
“大媽,您上次跟我提到的遵化的親戚,得了胃癌,現在怎麼樣了?”
“他這一病醫藥費就花了十幾萬。幸好趕上了好政策,新農合報銷一部分,大病保險報銷一部分,這樣一算,自己才花了個零頭,減輕了他不少的負擔。每次見著我,都跟我説,趕上好時候了,老百姓真是受益啊。”
這個普通的家庭享受到的醫療服務僅是唐山市衛生事業發展中的一個縮影。
40年來,唐山市衛生事業有了很大發展,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醫療衛生服務品質和水準不斷提高,有些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國處於先進水準。
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唐山市加大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力度,從源頭上抑制了醫療費用增長過快的勢頭,減輕了患者就醫負擔。在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推行了單病種品質費用綜合管理模式,使醫療行為進一步規範,促進了因病施治、合理用藥、合理檢查工作的開展,有效控制了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確定了“濟困醫院”和“濟困病房(床)”,為貧困患者提供幫助。“濟困醫院”實行濟困政策以來,減免幅度已經佔患者醫療費用的25%,收到較好的社會效果。積極推行檢查結果互認制度,減輕患者的負擔。
到2015年,唐山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全市12個縣(市)區21家縣級醫院全部實行了藥品零差率銷售,累計藥品零加價銷售讓利1.3億元。門急診次均費用、住院病人次均費用、平均住院日、藥佔比分別比去年同期降低7.41%、5.49%、5.52%和13.05%。到2015年,全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已發展到9135個,比1978年的905個增長909.4%;全市醫療病床總數達到4.1萬張,比1978年的1.1萬張增長272.7%;全市有衛生人員6.45萬人,比1976年的1.78萬人增長262.3%,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63萬人,比1976年的1.38萬人增長235.5%。全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醫療衛生服務品質和水準不斷提高。
截至6月底,全市城鎮企業養老保險覆蓋186.95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335.78萬人;工傷保險覆蓋107.83萬人。
“沒有工傷保險,我恐怕早就不在這人世上了。是政府的好政策讓我撿回了一條命!”在唐鋼醫院血液科,記者見到了與白血病魔抗爭長達12年的唐陶集團工傷職工陳小林。
“如果不是工傷保險為我負擔了一切治療費用,在高昂醫藥費用重壓之下,我的家庭早就捉襟見肘、難以為繼了。”回憶往事,陳小林眼裏噙滿淚水、聲音微顫地告訴記者。
12年來,記不清多少次入院治療,憶不起多少回與死神擦肩而過……病情危急時,陳小林的血色素降到0.8g,血小板幾乎為零,就是這樣一個白血病重症病人,正是依託于工傷保險這個唐山市廣大職工的“保護傘”和“生命線”,才一次次化險為夷,將生命延續至今。
近年來,唐山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大力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作為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全市社會保障系統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為先、統籌城鄉”的發展理念,積極深化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構建了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保險框架體系。
從2007年起,唐山市探索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社會保險由城鎮為主向城鄉統籌、由職工向居民、由單一支柱向多層次體系轉變,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健全和完善。目前,唐山市社會保險覆蓋範圍、保障水準和保障能力逐年提高,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實現城鎮就業人員政策上全覆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城鄉居民全覆蓋,工傷保險擴面工作持續推進,失業保險實行城鄉統籌發展。
唐山市醫療保障制度改革于2000年起步,在“十五”期間,實現了醫療保險制度從無到有,覆蓋範圍從小到大、管理服務由粗放向精細轉變;在“十一五”期間,實現了保障體系由單一到多層次,保障程度從低到高,抵禦風險能力由弱到強的轉變;在“十二五”期間,實現了統籌層次由地(市)縣兩級統籌向市級統籌轉變,結算方式由獨立結算向縣區結算、市級清算、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轉變。
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城鎮參保總人數220.1萬人,其中城鎮職工154.6萬人,城鎮居民65.5萬人,覆蓋範圍和保障水準居於河北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