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在新常態中實現新飛躍

2016-07-26 14:29:59|來源:新華網|編輯:谷士欣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 題:在新常態中實現新飛躍

  新華社記者劉錚、高敬、吳雨

  雖然上半年鋼價迎來一波上漲,但河北德龍鋼鐵公司副總經理王立平對市場前景的判斷依然非常謹慎。

  “我不覺得鋼鐵供需發生根本變化。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大環境變了,去産能要堅定推進,不能心存幻想。”王立平説,公司正按照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重點提高産品附加值和發展循環經濟,以轉型升級求生存求發展。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關口,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科學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和世界經濟形勢變化,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兩年多來,全國上下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主動作為,推動經濟發展進入蹄疾步穩軌道。

  新常態已成共識,事實印證黨中央對形勢判斷的科學精準

  6.7%——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速數據15日出爐。

  “增長是比較穩的,一季度和二季度GDP增長率都是6.7%,呈現出階段性企穩的態勢。”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説。

  一年前的這天,公佈的半年增速是7.0%;六年前的這天,公佈的半年增速是11.1%。

  中國經濟正在發生一場深刻而廣泛的變革。能否清醒認識和積極適應這樣的變化,攸關經濟未來,關係企業生死。

  回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歷程,2012年之前可謂高歌猛進:年均增速接近10%,新世紀頭十年平均增速達10.4%。此期間即便增速有所波動也是暫時的,至於産能過剩,相當一批企業家甚至地方官員認為,那都是別人過剩,我非但不過剩反而要擴大規模。

  變化從2012年開始越來越明顯。當年中國經濟增速從上一年的9%平臺轉換到7%平臺,此後又小幅平緩回落,兩位數增長漸行漸遠。

  “新形勢需要有新判斷,並依據科學判斷調整思想觀念方法。”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説,“以往經濟遇到的困難就像感冒發燒,打針吃藥很快就可以恢復。而今天的中國經濟內部情況和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不能搞強刺激。”

  中國經濟以往依賴的低成本支撐和旺盛外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而進入中等偏上收入階段後增速放緩是世界經濟發展規律。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作為一個新的重大戰略判斷,“新常態”的提出非常及時。它科學概括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成為引領經濟更好發展的鮮明導向。

  “中國經濟近兩年的發展軌道,印證了新常態判斷的科學性、預見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分析指出,新常態最直觀的變化是經濟增速進入換擋期,更具本質的變化是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

  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成為貫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

  新常態催生變革定力,必須堅決拋棄用舊的思維邏輯和方式方法再現高增長的想法。

  全國政協常委、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在今年兩會上深有感觸地説,近兩年有一個突出變化,那就是産能過剩行業的企業和産能過剩問題突出的地方,終於承認自己過剩了,不再對強刺激和大反彈抱有幻想了。

  新常態指引精準發力,必須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使中國經濟提質增效。

  目前,經濟轉型升級取得積極進展。上半年服務業佔GDP比重已經達到54.1%,同比提高了1.8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3.4%,同比提高13.2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發展方式轉變邁出新步伐。

  創新驅動未來,加速培育中國經濟新動力

  今年春晚,一個由540個人形機器人一同“炫技”的舞蹈節目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不僅拉近了智慧機器人與普通人的距離,更讓生産廠商深圳市優必選科技公司銷售飆升:去年銷售額4000多萬元,今年預計達6億-8億元。

  炫酷舞蹈背後,是機器人運動控制關鍵技術——伺服舵機的攻克。擁有相關發明專利過百項、成為業內“獨角獸”企業的優必選,5月份做B輪融資時,身價從A輪的1億美元飆升至10億美元。

  “現在機器人産業還處在萌芽期,未來將幾何級增長,研發能力有多強市場空間就有多大。”優必選首席技術官熊友軍告訴記者,面向廣大普通客戶的服務類人形機器人,技術升級迭代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強的研發能力。

  聚集著一大批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深圳,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達到8.6%,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同期1.9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增速高達24.4%;PM2.5平均濃度下降15%。

  更少的污染,更高品質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再度先行,這一次靠的是科技創新。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舊動力在衰減,以創新驅動打造經濟新動力的要求迫在眉睫。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世界科技發展醞釀新突破的國內外發展新格局,創新驅動成為國家戰略,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髮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更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創新驅動,中國大有基礎。2015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支出超過1.42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一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五年提高4.2個百分點。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有著深厚的積澱。

  創新驅動,中國壯志淩雲。今年5月份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而去年5月份公佈的《中國製造2025》,制定了從“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的行動方案。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透露,今後十年將優先發展積體電路、數控機床與機器人、航空等戰略必爭産業,重點突破與國際先進水準已較為接近的通信、航天、軌道交通等戰略優勢産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以産業向中高端躍升實現經濟穩速提質增效。

  如果把觀察中國經濟的目光,從鋼鐵、煤炭等産能過剩重化工業,轉向“互聯網+”、智慧製造等戰略性新興領域,則會看見完全不同的場景。

  今年二季度,全國戰略性新興産業增長了11.8%,比一季度加快了1.8個百分點;上半年網上零售額增長28.2%,網絡約車、在線教育等新業態迅速成長。

  變化就在我們身邊發生,身處其中有時反而意識不到。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稱,在移動互聯網等領域的創新技術助力下,中國的移動購物産業已領先美國。法國《回聲報》指出,由“互聯網+”支持的中國“工業4.0”已經走在路上。

  用好關鍵一招,以改革激發中國經濟新活力

  身為小規模納稅人的周海濱和妻子,最近完成了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後的首次申報。

  他們在山東省東營市開的私房菜館今年四五月份營業收入50多萬元,原本需繳納5%的營業稅,改革後按3%徵收增值稅,一下子少繳1.2萬元稅。兩口子對今後經營好飯館勁頭十足。

  5月1日起,全國範圍內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預計今年將減輕企業稅負5000多億元;而7月1日起,資源稅改革全面推開,以綠色稅制撬動綠色經濟發展。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新舊動力的轉換需要一個過程,青黃不接帶來的困難在所難免,擔憂和顧慮也是人之常情。

  “中國經濟發展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之所以能在重重困難中成長壯大,靠的是改革激發的活力。”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

  在引領新常態的新征程中,要應對一系列矛盾和挑戰,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

  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一項項關鍵領域的改革措施正抓緊推出——

  國有企業改革頂層設計基本完成,今年重點推進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等“十項改革試點”;

  民營銀行進入常態化發展,今年有12家進入論證階段,貸款利率上限取消,金融改革正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效率;

  簡政放權三年多來,中央層面核準的項目數量累計減少約76%,工商登記前置審批精簡85%,政府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職能強化……

  如果説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那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當前改革的重中之重。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當前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出現的突出問題,主要是結構性問題、主要在供給側。

  “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問題表像是速度,根子是結構。重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進入發展新階段的必然選擇,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遲福林説。

  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樣樣關係到存量調整,刀刀動的是既得利益。

  惟其艱難,方知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

  “三去一降一補”成效初顯:上半年全國粗鋼産量下降1.1%,6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比3月末減少了2100萬平方米,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前五月規模以上工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成本下降0.22元;農林水、扶貧、科技領域的投資較快增長。

  身處關鍵階段,更須闖關奪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説,作為一種客觀狀態,新常態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但以怎樣的精神狀態應對新常態大不一樣。唯有積極奮進,才能抓住機會實現飛躍。

  上下同欲者勝。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主動化解矛盾,積極搶抓機遇,一定能夠推動中國經濟實現新飛躍。(參與記者:王昆、陳剛、沈翀)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