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的廁所標誌污了城市文明?
日前,常州武進區西太湖附近有一間廁所被許多人津津樂道,與傳統廁所相比,這間廁所的男女標誌分別被漢字“凸”和“凹”代替,因此一些人戲稱其為“史上最污廁所”,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將“漢字第一次世界通用”。昨天,記者了解到,廁所建成三四年來多方聲音一直存在,有人支持,有人反對。(7月25日《現代快報》)
現在無論什麼社會現象,都得和“文化”沾邊,比如餐桌文化、叫賣文化、地標文化、汽車文化……甚至,連廁所都能衍生出“廁所文化”來,就像這常州武進區西太湖的這間廁所,竟然被一些人搬出了“廁所文化”來論證出一個結論:如此隱晦和帶有性暗示的廁所標誌與中國傳統的“廁所文化”嚴重背離,不文雅,不道德,是玷污現代城市文明。
現代城市文明是個什麼鬼?現代城市文明裏最重要的一點應該就是相容並蓄的包容,即對任何不違反社會公共道德準則和法律底線的行為都要保持寬容和容許其存在,這是現代城市文明最吸引人的地方,即城市文明的多元化。
當然,如果按照現代城市建築物標誌管理規則來看,常州武進區西太湖的這個廁所所採用的標誌確實不符合相關的管理規定,需要進行整改,但也並不至於給扣上“玷污城市文明”的大帽子,頂多也就是個標誌註明不規範而已。
放眼世界各國,關於廁所標誌標識問題,大多數國家其實並沒有什麼統一的管理規定,只要這個標誌能讓人分辨出哪個是男廁所,哪個是女廁所就已經足夠,也就是説,是以結果辨識是否清楚最標準,而非這個標誌是否會引起人們其他的遐想為前提。
在西方國家,關於廁所標示的圖例,基本上可以説是一個“性別暗示”甚至是“性暗示”的洋洋大觀的匯集:有的甚至用香蕉或者桃子分別來代指男女性別,還有的直接就將男女生殖器官“簡筆畫”畫在上面,用更加赤裸的方式告訴你這是男廁所還是女廁所……
對於此類廁所標識的習慣,其實最終還是要從一個國家在性別文化接受程度和開放度上來理解。因為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性別區分方面的嚴格壓制,“男女授受不親”的性別隔離意識特別嚴重,任何帶有男女性別標識和性暗示的圖片和標誌都會被人敏感的認為是在“宣淫”,是污染社會風氣,所以公眾輿論也就會産生本能的抵制,甚至這種抵制都會聚焦到一個廁所所用的“凹凸”標識上來。
客觀的説,一個凹凸標識能在公民性別意識引導方面産生多大的社會影響?成年人不用引導,自然能區分哪是男廁哪是女廁,未成年人只要是有初步的性別意識也能區分開,不至於走錯,可能只有低幼年齡的孩子,如果不靠男女圖例而僅僅憑藉凹凸區分不出來男女廁,如此而已,基本不會對城市文明産生什麼影響,頂多也就是個不方便低幼群體辨識而已。
一個廁所的凹凸標誌能引起一場輿論小漩渦,著實讓人感慨良多。現代城市文明的包容性其實不僅僅體現在一張戶口紙、一個居住證、一套公租房上,它更應該體現在對各種觀念、意識的包容上,一個廁所標誌都能扣上污了城市文明的大帽子,著實有點小心眼了。(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