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信息強軍之路

2016-07-28 15:18:5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當今世界,全球信息化進入全面滲透、跨界融合、加速創新、引領發展的新階段,以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不僅席捲著整個人類社會,也無情地衝擊著關係人類和平與安全的軍事高地。隨著信息化戰爭的“神馬”風馳電掣地踏來,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加速軍隊的信息化轉型。軍事競爭如浪遏飛舟,一槳不力,槳槳落後。慘痛的中國近代史表明,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將是致命的。按照習近平主席的戰略構想,實現強國夢、強軍夢,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必須堅持信息化的發展方向,推動信息化加速發展,增強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 我軍要在新一輪變革中贏得主動、贏得先機,必須實現從鐵甲奔流的機械化“無網不勝”的信息化的全面轉型,在新的起點上推動軍隊信息化建設跨越發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信息強軍之路,構建起能夠維護拓展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現代軍事力量體系。

  一、一個新的戰略起點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國家信息化發展的強勁步伐,我軍堅定不移地把信息化作為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著眼應對世界新軍事革命和信息化戰爭的到來,實行重大戰略調整,把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作為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進行以機械化信息化複合發展為基本特徵的現代化建設。目前,我軍機械化水準有了很大提高,信息化建設具備了良好基礎,信息化建設正處一個新戰略起點上。《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的頒布,奏響了中華民族在實現強國夢的偉大進程中,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建設網絡強國的進軍號角。軍隊作為中國夢的力量支撐,作為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模範執行者,不僅要與國家信息化發展同頻共振,而且,還要努力走在時代前列。從戰略全局上看,軍隊信息化建設以國家信息化為基礎和依託,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的經驗表明,先進的信息技術往往首先産生和運用於軍事領域,軍隊信息化發展加速了軍隊現代化進程,也應然成為國家信息化發展的巨大動力,對國家和整個社會進步起到了推動、保障和激勵作用。如果軍隊的信息化搞不去,不能建成一支強大的信息化軍隊,就無法維護和拓展信息時代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搶佔信息化這個世界軍事發展的制高點,就無法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也無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全局中贏得主動。從未來發展看,海灣戰爭以來,世界新軍事變革進入了一個質變階段。所謂“質”變,就是原來適應于機械化條件下軍隊的武器裝備、組織體制、軍事理論、軍事訓練及後勤保障方式,都在按照信息化的要求進行全面轉型和改造,戰爭形態正在由工業時代的機械化戰爭向信息時代的信息化戰爭演變。那麼,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國際戰略競爭更加激烈,發達國家持續推動信息技術創新,加快網絡空間戰略佈局,全力鞏固領先優勢,世界新軍事變革進入了新一輪的加速發展階段。在這種大潮奔涌、百舸爭流的新形勢下,遲緩就是落後,停頓必將淘汰,我軍只有大力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加快信息強軍,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強勁步伐。

  二、讓實戰化用出信息化。

  軍隊的信息化是建出來的,也是用出來的。習主席深刻指出:軍隊首先是個戰鬥力隊,必須堅持一切建設和工作向能打勝仗聚焦。加快信息強軍步伐的基本實踐,是深化軍事鬥爭準備和推進實戰化的軍事訓練。因此,必須改變我軍信息化建設“建強用弱”的舊有格局,把實戰化運用作為信息化發展的新引擎,堅持“應用主導、以用促建”,以實戰化運用牽引,靠實戰化運用普及,用實戰化運用創新,把建設成果向戰鬥力轉化,切實提高我軍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和平年代,軍隊不打仗,靠什麼提高戰鬥力?基本的途徑就是實戰化的軍事訓練。這就要求我軍要適應戰爭形態演變趨勢,大力開展以信息主導、體系對抗、精確作戰、全域機動、網絡防控為主要特徵的對抗性演習,推進軍事訓練向實戰化轉變,提高以奪取制信息權為核心的戰場綜合控制權能力。信息主導,就是通過信息系統的構建和信息能力的提高,發揮信息主導的全局性、滲透性、黏合性、共享性作用,把各種獨立的作戰要素、作戰單元、作戰力量有機整合起來,使信息和信息能力成為生成戰鬥力的最主要因素。體系對抗,就是適應未來信息化局部戰爭體系與體系對抗要求,構建基於C4ISR等指揮信息系統的全要素、全系統和全時空作戰體系,以奪取信息優勢為切入點,實施一體化聯合作戰。精確作戰,就是在綜合電子信息系統支援下,以智慧化武器平臺、指揮控制系統和保障系統為基礎,在陸、海、空、天、電、網、信等全維戰場空間實施精確打擊行動。全域機動,就是著眼于應對更具複雜性、多元性和不確定性的安全威脅,依靠信息化指控系統和更先進的投送工具,在空間廣闊、方向不定、情況難料的“動態戰場”實施多方向、全方位的作戰行動,以最小的付出、最快的速度、獲取最佳的作戰效果。網絡防控,就是貫徹積極防禦思想,依託可靠先進的網絡系統和信息安全防禦體系,加強網絡攻防演練,構建信息安全防禦體系。通過這樣近似實戰的訓練,大力培養信息化作戰指揮、信息技術專業、信息系統組織運用及操作維護等作戰急需人才,不斷增強官兵運用信息系統和信息化裝備打勝仗的能力。

  三、彎道處變道超車

  在世界新軍事革命的大潮中,美國象一隻跳躍的“袋鼠”,跳在了前頭。為奪取新一輪大國軍事競爭中的絕對優勢,它仍在不停向前跳躍。前不久,美國防部常務副部長羅伯特•沃克宣佈,將以“創新驅動”為核心,重點發展能夠“改變未來戰局”的顛覆性技術,推行所謂的第三次“抵消戰略。”這個戰略的五個關鍵技術領域包括: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機器、人機協作、人類作戰行動輔助系統、先進有人/無人作戰編組、針對網絡(攻擊)和電子戰環境進行加固的網絡賦能自主武器等。美軍的這些舉措,其實質就是更高水準的信息化。戰略博弈要有超越對手的戰略雄心,更要超越對手的致勝謀略。“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是網絡潮語,軍隊信息化建設若是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跑,走別人的發展道路,必然是死路一條。中國特色信息強軍之路貴在中國特色。就是一切從中國的國情軍情實際出發,不盲目照搬、不亦步亦趨。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信息革命和軍隊轉型,我們要學習,而且要深入透徹地研究學習,但這決不意味著我們要照此辦理。一方面,競爭對手不可能把先進的大門全部向你敞開,而且還會設置許多如“間諜案”、“巴統協定”等障礙,使你無法照此辦理;另一方面,核心技術和設備如果掌握在別人手中,就會永遠受制於人,更不可能實現超越。習近平同志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當前,我國正處於從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轉變的關鍵時期,必須抓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加強信息化建設集中統管,以作戰需求為牽引,選準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對我軍體系作戰能力産生重大推動作用的關鍵性、前沿性、戰略性技術,特別是顛覆性信息技術,重點攻關、全力突破,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在國際競爭的“彎道處”,加速實施“變道超車”。

  四、融合融合再融合

  習主席深刻指出,實現強軍目標,必須同心協力做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篇大文章,既要發揮國家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市場的作用,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按照《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規劃的目標,到2020年,第三代移動通信(3G)、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覆蓋城鄉,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和標準取得突破性進展。核心關鍵技術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信息産業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軍隊信息化建設必須深深融入國家信息化建設大局,在深度融合中借勢借力,提高建設起點,加快發展步伐。一是融入“大循環”。信息化戰爭“軍民一體、前後方一體”的趨勢更加明顯,信息化軍隊對國家經濟、科技和社會的依賴性空前增強。軍隊信息化建設必須主動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體系,國家信息化也要把軍隊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整體佈局,堅持在信息化建設中充分體現國防、軍隊建設和作戰需求,統籌重大信息基礎設施和海洋、空天、網絡等關鍵領域軍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建設,使軍隊信息化建設在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大循環”中實現“大發展”。二是打造“共生鏈”。“共生鏈”是動物生存的關係鏈,也是軍民融合發展的方式鏈、狀態鏈和運行鏈。信息技術具有軍民通用性,信息基礎設施具有軍民共用性。適應國家安全形勢的新變化、信息技術的新發展和強軍目標的新要求,貫徹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思想,就必須創造更有利的政策制度環境,共建基礎設施、其用技術成果、共享信息資源、共育信息人才,打造出新型的軍民融合共生鏈。三是實現“雙拉動”。軍民融合既是興國之舉,也是強軍之道。軍民融合推動軍隊信息化建設,不僅能夠有力地拉動軍隊現代化建設,而且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信息化建設也強大的拉動作用。因此,軍民融合在信息化建設中,不僅要關注民用需求,也要關注軍事需求,特別是要注重用軍事需求來牽引軍隊信息化建設。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上看,把這種軍事需求作為軍方市場來開拓,合理推廣民用,也能夠起到推動技術進步、促進産業結構升級、增加就業機會、改善經濟佈局的作用。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將會使國家和軍隊的信息建設邁上更加健康快速的發展軌道。(國防大學軍隊建設研究所 歐建平)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