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回憶血戰湘江

2016-07-29 13:38:23|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張柏漪

圖片默認標題

興安界首渡口江面,當年沒有大橋,紅軍從橋下游架設浮橋渡江 

圖片默認標題

兩三米寬的酒海井,竟有100多紅軍淹死在裏面

  湘江血戰

  長征出發一個月後,紅軍連續突破三道封鎖線,于1934年11月底抵達湘桂邊界。就在這裡,紅軍血灑桂北大地,三萬子弟沉魂江底,湘江水染紅了……然而,正是這場悲壯的血戰,粉碎了蔣介石全殲紅軍的陰謀。

  72年後,記者沿著先輩的足跡,再次踏上了桂北熱土。湘江依舊從南向北流淌,灌陽新圩、全州覺山鋪、興安界首,曾經激戰的三大戰場,已是一派田園景象。但是,當地的百姓永不會忘記那一幕。

  只有薄薄秋衣 紅軍凍得直哆嗦

  講述人:何小妹

  86歲,楊柳井村村民

  楊柳井村,位於新圩阻擊戰場附近。村口有一棵大楊柳樹,楊柳樹對面的民房前曾是紅五師師長李天佑的臨時指揮部所在地。民房內現在還住著86歲的何小妹一家。老人從昏暗的土坯房裏走出來,見光眼瞇成了一條線,提起紅軍眼中卻立馬放出光來,可惜的是老人的記憶只剩下片斷。

  當時14歲的何小妹新婚不久。11月底的天氣在灌陽已經冷得很,早上還會打霜。一天下著雨的清晨,何小妹起床幹活,一開門看見兩三個士兵蜷縮在門口的屋檐下睡覺,外面、周圍坐滿了兵,何小妹嚇呆了。這時,一個士兵站起來告訴她,他們是紅軍,不會傷害老百姓。何小妹忙退回屋子,一個上午沒敢出門,雨還在下著,屋外依舊安靜,她想起紅軍身上只有薄薄的秋衣,腳上穿的還是草鞋,凍得哆哆嗦嗦的樣子。終於,她打開了門,讓紅軍到屋裏烤火、躲雨。

  “紅軍來之前,桂軍告訴我們他們是紅頭蠻子,會殺會搶。其實紅軍好得很,殺豬、分田,紅軍對我們好,我們也對紅軍好。”何小妹説,後來,紅軍在山頭上挖戰壕,她煮飯,丈夫給紅軍送飯。

  100多紅軍活活淹死酒海井

  講述人:易炳宣

  90歲,楠木村村民

  楊柳井村不遠處的楠木村,90歲的村民易炳宣還依稀記得打仗的場面,“紅軍的槍不好,沒有桂軍好,總是卡殼,有時要拉好幾下才能打槍(響)”,老人説那場戰打了三天兩夜,不斷有子彈打到他們家的墻上或木板上,“後來,紅軍敗了,桂軍就追上去”。仗打完了,他們上山看到,紅軍的屍體遍地都是,“太慘了,我們就把屍體抬到戰溝裏,挖土埋了”。如今,楠木村的一些無名的墳頭葬著的就是紅軍。

  “下立灣村祠堂的紅軍傷員更慘”,老人説,當時,紅軍將臨時救護所放在下立灣祠堂,沒來得及撤退被桂軍包圍了,“一兩百個傷員在裏面,被桂軍抓住後捆住手腳,活活扔到村外三四百米外的酒海井裏”。

  酒海井,在一片農田之間,南側有一條小路,這裡通往另外一個村。難以想像,井口才二三米寬的這口井,曾有一兩百位紅軍葬身於此。扔一塊石頭下去,撲騰一聲後再沒了聲音。當地的老百姓介紹,看似井,其實是個溶洞,地下有暗河,由於井口像個酒瓶,井下卻如同深不見底的海,酒海井則由此而來。“一個星期內,不斷有‘救命’的聲音從井底發出來”,老人慘痛地回憶,然而,整個村子被桂軍佔領,村民沒有一個人敢去救人。

  老人還聽説,救護所裏的三個女紅軍被脫得一絲不挂,讓桂軍的一隻小部隊帶到了深山裏,再也沒了音訊,不知道是被活埋了,還是被山裏的野獸吃了。那個時候,村民養的豬,偶爾會被從山裏出來覓食的老虎吃掉。

  湘江血戰揭秘 

  國民黨打紅軍各懷心思

  從全州縣城出來,沿著與湘江平行的桂黃公路往南,當開闊的田地逐漸冒出幾座山頭時,覺山鋪就到了。松樹覆蓋這山頂,山腰上種滿了梨樹和橘樹,細細秋雨中,山腳有些霧氣繚繞。這裡,湘軍與紅軍曾打紅了眼,紅軍的鮮血染紅了整座山。

  “覺山鋪拼命地打;新圩狠狠地打;光華鋪想打就打”,在覺山鋪,當地研究黨史的同志,給這三大阻擊戰編了個順口溜。湘江之戰,國民黨打紅軍,正是這樣的心態。

  新圩在湘江的東岸,界首以東五六十公里的灌陽縣內;覺山鋪,界首以北五六十公里的全州縣內;光華鋪在界首南面僅僅三公里。紅軍死死守住新圩、覺山鋪、光華鋪這個鐵三角,形成一條桂北走廊讓中央紅軍由東向西挺進,渡過湘江。

  這是在敵人的布袋裏進行的戰鬥。之前,蔣介石已明白紅軍的轉移方向,他調集中央軍、湘軍、桂軍、粵軍26個整編師共30余萬人馬,前堵後追、中間截擊形成合圍,設計了第四道封鎖線,想把中央紅軍全殲于湘江以東。

  慶倖的是,國民黨地方軍和中央軍的貌合神離給了紅軍機會,除了湘軍,國民黨的另三路軍都不願意與紅軍硬碰硬,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和地盤。桂軍白崇禧更是詭異,他明白蔣介石“一箭雙雕”的意圖:與紅軍打了消耗戰後,中央軍可乘虛直入收復地方。於是,白認為“給紅軍活路,也是給自己機會”;另一方面,白也不希望紅軍進入廣西,建立根據地。所以,白先撤銷全州到興安的防守,而對在灌陽紅軍的後衛部隊,則奮力出擊,“放開覺山鋪的紅軍頭,死趕新圩的紅軍尾”,迫使紅軍儘快離境。而負責全州戰場的湘軍,得知王想把紅軍放入湘西,急了,想盡一切辦法,在覺山鋪拼了命打,不讓紅軍再回到湖南。

  灌陽縣史志辦公室副主任秦山標給記者講了個笑話,由於負責新圩阻擊的紅三軍團第五師,從師長李天佑到團營連長,很多都是廣西人,有的原來還是桂系的士兵,27日晚他們構建工事時被桂軍偵察連發現,立即開了槍,一個桂軍士兵大叫起來“還真打啊”。據説,這成了湘江戰役的第一槍。28日淩晨,湘江戰役從這裡開始打響。

  輜重纏身紅軍失良機

  “從28日早上,到29日晚上,紅軍兩翼和後衛掩護部隊打了兩天兩夜,中央縱隊卻無一支部隊過江。”桂林市委黨史研究室講述這段歷史事實時,讓任何人都扼腕痛惜。

  戰士們用獻血和生命換來的時間,被白白浪費。史料記載,由於“左”傾領導者博古、李德認為紅軍是戰略轉移,是一個根據地搬到另一個根據地,要求任何東西都得帶上,丟掉輜重則是逃跑主義,是紅軍的恥辱。於是,臨突圍前,雇了幾千名挑夫,綁了三千多副挑子,大到軍工機器、小到衛生便盆,凡是能夠搬走的值錢的東西都裝在騾子和驢子的背上走。這樣,26日,中央縱隊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邊!

  “正是中央縱隊的行動遲緩,才釀成了慘劇的發生”,很多老紅軍將士在回憶湘江戰役時,都這樣分析。

  戰鬥堅持到12月1日中午時分,兩翼掩護部隊紅一、三軍團以巨大的犧牲換來了全軍突破湘江的勝利。紅五師在新圩損失1000多人,兩個團的團長、政委,1人犧牲、3人負傷,營長以下指揮員大部分壯烈犧牲。光華鋪,紅四師損失1000多人,其中,十團的三營犧牲過半。紅一軍團的兩個師在覺山鋪損失2000多人,其中一師的三團傷亡最大,阻擊戰結束時,全團由長征出發時的2700多人以銳減為1400多人,僅覺山鋪一戰就折損1000多人。本報記者 馬智曄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