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需政府和市場共同發力
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李寧認為,金融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一方面要發揮政府的作用,推動國有商業銀行支持小微企業、“三農”領域的市場主體,落實國家信貸政策要求,確保底線;另一方面也要發揮市場的力量,讓處在市場第一線的金融服務機構特別是非公資本,根據市場規律對小微企業和“三農”提供信貸、保險以及理財、支付等方面的金融服務,運用市場力量彌補國有商業銀行服務不足的短板。
資料圖片
7月2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更好服務“三農”,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任務,有利於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擴大就業。(7月27日中國政府網)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企業貸款增速有所回落。6月末,本外幣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72.97萬億元,同比增長9.7%,增速比上季末低0.7個百分點。如何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服務“雙創”、小微企業和“三農”行業,進而解決“流動性陷阱”等問題,成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任務。
在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金融業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方面的諸多舉措中,有一項要求就是“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投向小微企業,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在筆者看來,這是總理提出的要依靠市場化手段推動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重要思路和舉措。
在當前我國推進“放、管、服”改革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大背景下,通過市場機制解決“雙創”、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可以有效彌補政府特別是國有銀行的不足,形成多樣化的金融服務供給。正是基於此,2015年末國務院印發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著力發揮普惠金融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增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等方面的作用。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安排部署與之形成了前後呼應的局面,體現了國務院政策的連貫性和側重點。
在社會發展進入互聯網、信息化、大數據化時代的今天,針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服務,不能只局限于傳統的“你貸款,我給貸”的信貸模式。政府和市場都需要轉變思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開展無差別、低成本的金融服務,比如網上支付、信貸、保險、理財等,也就是“普惠金融”所規劃的內容。特別是在金融服務助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如何將其與精準扶貧有效對接,將互聯網與信息技術融入到金融精準扶貧工作中,讓老百姓獲得更多的致富門路,是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工作的重要方向。在國務院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近年來一些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已經取得顯著成效。比如一直耕耘農村市場的各地農村信用社,還有一些非公資本如螞蟻金服等,他們或者採取直接方式,或者採取合作方式,在農村網絡支付、信貸、理財、保險等方面全力服務農村小微企業和“三農”經濟,發揮了積極作用。
金融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一方面要發揮政府的作用,推動國有商業銀行支持小微企業、“三農”領域的市場主體,落實國家信貸政策要求,確保底線;另一方面也要發揮市場的力量,讓處在市場第一線的金融服務機構特別是非公資本,根據市場規律對小微企業和“三農”提供信貸、保險以及理財、支付等方面的金融服務,運用市場力量彌補國有商業銀行服務不足的短板。這樣“雙管齊下”,政府和市場共同發揮作用,乃是解決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融資貴的重要出路。(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