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40年:超越痛苦之淵
7月28日,董惠娟(前右二)攜家人到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墻悼念遇難親人。
在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墻上,刻著董惠娟父母和兄嫂的名字。她是唐山4204個地震孤兒之一。此時的董惠娟,已經是國內首位災害心理學博士,唐山師範學院教授、國內外知名的心理學專家。她一直回避自己孤兒的身份。直到在汶川地震災區,面對失去雙親而絕望失控的孩子時,她發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平靜地告訴他們“我也是地震孤兒!”如何在失去羽翼的生活中找回內心的力量,彌補殘缺的人生,重新建構起現實與精神家園?她説,那些用盡全力與生命最深的苦難戰鬥過的人會知道。
在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入口,有一個破碎鐘錶的雕塑,指針停留在淩晨3時42分53.8秒,災難發生的時刻。董惠娟特意和鐘錶雕塑合影,驕傲而倔強。董惠娟超越痛苦的力量,就來源於表。她高中畢業被確定留校任教。母親送的禮物就是一塊手錶,提醒她上課準時,更寓意要為人師表。董惠娟卻特別喜歡媽媽的金色的手錶。母親答應她,“等你做出成績,我就把表送給你”。當地震奪走雙親,母親遺體被運走時,解放軍戰士提醒董惠娟摘下媽媽金色的手錶。她説:“這是我留給媽媽的紀念!”金色的手錶隨媽媽離開了,“為人師表”的囑託卻留在董惠娟心中,照亮生命,鼓舞引領她一路前行。
紀念墻邊,董惠娟和姊妹家人告慰父母:“我們都沒有辜負您們期望。未來的生活會更美好,您在天之靈定會滿意的”。在她的身旁,憑吊者絡繹不絕,每人都珍藏著刻骨銘心的過往,內心裝滿超越苦難的故事。思念綿綿無期,生命生生不息。無數個董惠娟用四十年的時間,超越了生命強加的苦難。
唐山,用四十年的時間,重建起一座傲視命運之城。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墻下,悲傷與力量同源。個人的東風啼血和城市的浴火重生四十年間互為因果,彼此證明。 新華社記者 吳曉淩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