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畫信息化造福社會的美好藍圖——解讀《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
近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出臺。《綱要》立足於我國信息化建設進程和新形勢,明確了新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基本方針和重大任務,成為規範和指導未來1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綱要》勾畫了信息化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的美好藍圖,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十年“三步走”:從“網絡大國”邁進“網絡強國”
《綱要》首次明確了建成“網絡強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信息化進程先後經歷了醞釀、起步、全面推進三個歷史階段。1994年4月,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1995年10月,國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首次提出了“加快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戰略任務,信息化加速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信息化建設更取得長足進展。目前,我國網絡用戶已突破7億,互聯網普及率超過50%,固定寬頻接入用戶累計達到2.74億戶,行動電話用戶規模接近13億。信息化與國民經濟社會加快深度融合,展現了美好的社會前景。
但是應該看到,信息化實踐中還存在著較明顯的短板,表現于核心技術和設備受制於人、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不夠、基礎設施普及程度不高、網絡空間法治亟待加強等諸多方面。這影響著我國戰略主動地位的形成,束縛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也對現階段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造成制約。中國離網絡強國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在這一緊要歷史時刻,《綱要》的出臺可以説恰逢其時、指點迷津。《綱要》為“網絡強國”建設明確了方向目標和“三步走”具體方案,提出“增強信息化發展能力”“提高信息化應用水準”“優化信息化發展環境”三大戰略任務,從經濟、政治、文化、民生等各個層面,全方位繪製出做強信息産業、提升綜合國力的內容、方法和步驟。可以預見,目標既定,航路清晰,這必將引發千帆競秀的新景象。
釋放“數字紅利”: 加強信息資源規劃、建設和管理
隨著雲計算、物聯網和數據科技的進展,大數據成為信息化發展的一大核心要素。大數據被視作信息時代的“富礦”,在經濟、科技、安全等領域蘊藏著巨大潛力,也促進了新一輪的國家戰略角逐。
近年來,美、英、韓、日等國都加快了大數據佈局,從政府決策、制度機構、技術創新等層面入手,構建網絡文化保障和安全攻防體系,表現出重視相關技術開發應用、數據開放與網絡監控密切結合、政府與商業機構通力合作的三大特徵。新形勢下,我國大數據産業發展加速。2015年8 月,政府頒布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進一步促進數據的全社會信息應用和價值實現,推動了大數據引領生活生産的新熱潮。但是,目前我國數據資源尚未得到充分開發,其中80%掌握在政府手中,亟待深化與社會的互動共享。同時,也存在著數據品質標準不統一、流程不規範、使用不合理等問題。
順應發展態勢應對數據戰略挑戰,《綱要》指出:要“加強信息資源規劃、建設和管理”“提高信息資源利用水準”,並提出“建立信息資源基本制度體系”,全面提升信息採集、處理、傳輸、利用和安全的能力。基於這一目標,我國將“在2018年以前建成國家政府數據統一開放門戶”。可以期待,通過大數據技術的創新發展,通過完善法律規範加強數據管理,信息資源將得到更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數字紅利將更大範圍地便利國家建設和人們的生活與生産。
填平“信息鴻溝”: 創新公共服務保障、改善民生
社會信息化帶給人們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信息消費的結構性變化, 一個突出的表現是形成了發達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強勢弱勢群體之間的“信息鴻溝”。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一些地區以及人群的發展機遇,造成了財富分配上的較大傾斜,影響著民生的普惠與改善。
《綱要》用較大篇幅描述了未來10年信息化發展進程中,創新公共服務保障、改善民生的佈局與舉措。“民生”作為一項基本方針,農村信息化是其關鍵一點。信息化成果怎樣為更多人“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針對信息化“鴻溝”,《綱要》明確了三方面現實著力點:一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分類推進農村網絡覆蓋;二是通過降低資費,為社會困難群體運用網絡創造條件;三是完善公共服務,縮小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差距。
設施建設是基礎,《綱要》區別發達地區、邊遠地區、林牧區、海島等區域做出分類建設部署,提出“兩個機制”、一個“網絡扶貧行動計劃”,同時強調完善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具體要求……種種規劃與舉措,意在最大範圍地滿足城鄉百姓信息設施擁有和應用,特別是幫助提高偏遠貧困地區人口的文化水準和就業能力,增強民生發展的內生動力。在此精神指導下,填平“信息鴻溝”,信息化建設必將迎來又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機遇。(作者:孟威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