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師闊步新征程——獻給長征勝利80週年暨建軍89週年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 題:雄師闊步新征程——獻給長征勝利80週年暨建軍89週年
新華社記者 樊永強
一次次曆盡艱難險阻,勇往直前;一次次突破生死絕境,涅槃重生——
80年前,中國共産黨領導工農紅軍以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取得萬里長征的光輝勝利,譜寫了氣吞河山的壯麗史詩。
從弱小走向強大,從苦難走向輝煌——作為人類歷史上永垂不朽的精神豐碑,長征,塑造了人民軍隊傳承至今的性格底蘊和紅色基因。
“歷史,往往在經過時間沉澱後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今天,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正處於向縱深推進的關鍵時刻,作為紅軍傳人的中國軍隊正沿著改革強軍的嶄新征程,昂首闊步、奮勇前行。
長征,和她所代表的精神力量,對於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提供著永恒的指引。
從堅定無畏的信念遠征到政治建軍凝神鑄魂——人民軍隊聽黨指揮一脈相承
歲月可以改變山河,但不朽的精神與世長存。
長征,對於人民軍隊,意味著壯烈的犧牲、輝煌的勝利和精神的崛起。
當紅軍踏上漫漫征途,我們的黨和中華民族都“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始終面臨著兩種命運、兩條路線的抉擇和鬥爭。紅軍雖遭受圍追堵截,多次身臨絕境,但始終未曾改變“救人民于水火、扶民族于既傾”的家國情懷。
這是中華民族光明戰勝黑暗的命運搏鬥,這是人民軍隊鐵心向黨、堅定無畏的信念遠征。
長征路上,紅軍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足25歲,戰鬥員的平均年齡不足20歲。年輕的紅軍官兵經常在數天未進一粒糧食的情況下,不分晝夜地翻山越嶺,然後投入激烈而殘酷的戰鬥,其英勇頑強和不畏犧牲舉世無雙。平均每300米就倒下一名勇士,是這支軍隊在萬里征途中所付出的巨大犧牲。
是什麼力量讓他們明知路途遙遠,卻萬死不辭,前仆後繼,經受了難以想像的饑餓、嚴寒、傷痛等生存極限的考驗,終於奔向最後的勝利?
是堅定的信念和壯麗的理想。
長征路上,一位名叫劉志海的紅軍戰士被凍死,戰友們掰開他緊握的一隻手,裏面是黨證和一塊作為黨費的銀元——這樣的軍人、這樣的軍隊,用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傳播著中國共産黨人改天換地的理想。
張聞天同志曾説過:“沒有理想,紅軍連一千里都走不了。”
漫漫征途中,信念比陽光、水和糧食更重要。
聶榮臻元帥曾回憶説:問每一個紅色戰士,為什麼要當紅軍,他們都會回答你“為了打土豪,分田地”“為了蘇維埃新中國”。
儘管當時的紅軍戰士絕大多數並不識字,但中國共産黨所創建的人民當家做主的紅色蘇維埃政權,給予了他們世世代代從未有過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這樣的理想,使這支紅色大軍區別於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支軍隊。”長期從事長征研究的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徐佔權指出,堅持中國共産黨的正確領導,維護黨的集中統一,是取得長征勝利的首要條件,也是紅軍始終保持強大凝聚力和戰鬥力的根源。
正是靠著崇高的理想和自覺的黨性,一支支紅色大軍從贛南、從湘西、從川北、從豫南,跋涉千山萬水,不畏艱難險阻,向著黨中央指引的方向,匯聚而來。
1935年7月,孤軍長征的紅25軍懷著早日見到黨中央的熱情,離開陜南向西行動。徐海東在向部隊動員時説:“即使我們3000人都犧牲了,也要把黨中央接過來。”
作為南昌起義的總指揮,賀龍在最血雨腥風的時候“脫皮鞋穿草鞋”義無反顧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他説:“我把一切都交給黨了。”長征中,靠著對黨的絕對忠誠,賀龍團結帶領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實現了各路紅軍的大團結。
毛澤東曾經指出,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産黨。沒有共産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
歷史雄辯地證明:理想和信念是一支軍隊戰鬥力的核心支撐;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永遠不變的軍魂。
“從1927年建軍到9年後長征勝利,再到22年後建立新中國。人民軍隊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堅定的軍魂。”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軍史專家宗成康教授認為,是中國共産黨和那些堅定的共産黨人,給這支軍隊注入了魂魄,賦予它鋼鐵般的意志和戰勝一切的力量。
在陸軍第13集團軍某紅軍團,一個講了80年的故事,至今仍在傳頌。
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第三次穿越茫茫草地。
野菜挖完了,樹皮啃光了,釘在鞋底的牛皮也吃完了,只能吃皮帶。紅93師274團戰士周廣才想到走出草地就能與中央紅軍會師,他忍饑挨餓留下半截皮帶,想帶著它“去延安見毛主席”……
如今,這半截飽含長征記憶的皮帶珍藏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80年來,這個故事在周廣才所在部隊代代相傳,成為新兵下連後的第一課。
“‘半截皮帶’的精神內涵是‘鐵心跟黨走’,這是紅色基因代代傳承的核心內容。”某紅軍團政委張立賢説。
這個紅軍團成建制保留了15個紅軍連隊,涌現出“堅守英雄連”“渡江先鋒連”等16個功勳單位和39名英雄模範。“知團史、學英模、當傳人”是紅軍團常年開展的活動。
“紅色記憶是一種力量。”今年將滿服役期的上士唐周説:“紅軍團的兵即使脫下軍裝,也永遠是紅軍傳人。”
新疆軍區某步兵師是1932年3月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創建和領導的、目前全軍僅存的一支整建制師的陜北紅軍部隊。
自創建以來,這個紅軍師官兵始終高舉黨的旗幟,永遠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歷經30余次改編整編、10余次換防調整,始終“把黨放在第一位”,鑄就了“走遍新(疆)西(藏)蘭(州)、聽從黨召喚”的厚重師魂。
“澆樹澆根,育人育魂。”師政委鄒仕輝介紹説,近年來,師黨委大力推進“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建設,讓絕對忠誠、敢打必勝、永不變質的紅軍優良傳統的種子在新生代官兵中落地生根。
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記者索爾茲伯裏在76歲高齡懷揣心臟起搏器重走長征路、跋涉兩萬里寫下《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他説:“閱讀長征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
當前,正在深入推進的國防和軍隊改革,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時代要求,是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也是決定人民軍隊未來的關鍵一招。
“這是我們這代軍人的‘新長征’。”武警部隊參謀長秦天説,“我相信,有長征精神的激勵,有紅色基因的傳承,這支軍隊就永遠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就一定能夠肩負起黨和人民的希望與重托。”
從氣壯山河的英勇犧牲到根本標準牢固確立——人民軍隊能打勝仗一如既往
在著名記者斯諾的筆下,長征被稱作“震驚世界的行軍”。
讓世界“震驚”的,不僅是中國工農紅軍在漫漫征途中所付出的巨大犧牲,更是中國共産黨人把戰略退卻成功地轉變為勝利進軍的經典之舉。
這是一次勇於犧牲、敢於勝利的史詩遠征。
兩萬五千里的長征途中,武器簡陋的紅軍官兵始終處在數十倍于己的敵人追擊、堵截與合圍中,遭遇的戰鬥400場以上,平均每天急行軍50公里以上,平均三天就發生一次激烈的戰鬥。
1934年,由於“左”傾錯誤路線的影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在血色殘陽中踏上戰略轉移之路。
五天五夜,湘江兩岸,紅軍將士與五倍于己的國民黨軍展開殊死決戰,險些全軍覆沒。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銳減為3萬多人。
死者的鮮血,引發了生者的反思。面對一批批倒下的戰友,幾乎每一個長征將士都對“左”傾路線深惡痛絕,開始懷念毛澤東、朱德指揮紅軍打勝仗的燦爛日子。
在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上,毛澤東重新掌握了紅軍的指揮權。
3萬:40萬,面對長征以來兵力對比最為懸殊的局面,毛澤東指揮紅軍在川黔滇萬水千山間縱橫馳騁:四渡赤水、虛指貴陽、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遵義會議請回來的毛澤東不是一尊萬無一失的神,而是一位隨時準備堅持真理、隨時準備修正錯誤的實事求是的人。”在軍事專家金一南看來,“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是紅軍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掌握戰略轉移主動權的關鍵。
血與火的洗禮,熔鑄出一支不可戰勝的人民軍隊,錘鍊出人民軍隊的一代精英。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中説:在經歷了長達兩年多的長征後,紅軍成為“歷史上一支無與倫比的堅強隊伍。”1955年授銜的十大元帥、十位大將和1300多位上將、中將和少將中,90%以上參加過長征。
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後,魯迅特意致電:在你們身上,寄託著中國與人類的將來。
的確,無論是與日本侵略軍浴血奮戰在敵後戰場,還是後來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殊死較量,抑或是與美軍廝殺在抗美援朝戰場,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一次次創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跡。
長征途中,湘江血戰中曾一天之內犧牲兩任團長的紅三軍團紅10團,後來在直羅鎮戰役中被毛主席題贈“英勇勝利”,鼓勵官兵們繼續戰鬥,奪取更大勝利。
就是這支部隊,後來發展成為名揚朝鮮戰場的“萬歲軍”,打得美軍聞風喪膽。直到今天“戰鬥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旗幟,還在這支部隊高高飄揚!
承平日久,憂思難忘。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人民軍隊牢固確立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深入開展我軍根本職能教育,真正使戰鬥隊意識在官兵頭腦中深深紮根。
向“和平積弊”開刀、打破“紅必勝藍必敗”的思維定式、告別“演習像演戲”……各部隊緊盯短板弱項、堅持問題牽引,真打實備成為訓練場上的鮮明導向。
近年來,各部隊全面推進軍事訓練實戰化,變革之深、力度之大、標準之高、要求之嚴前所罕見,顯著提升了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能力,在我軍訓練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陸軍第54集團軍某紅軍師部隊前身是長征路上的“開路先鋒”紅四團。
81年前,紅四團22位勇士手握駁殼槍、肩背大刀,冒著槍林彈雨,通過13條閃著寒光的鎖鏈飛奪瀘定橋,為危境中的紅軍殺開一條血路。
從那一刻起,“要橋不要命”的血性基因就融入了“鐵軍”的血脈。
2015年7月,這個師“葉挺獨立團”接受上級臨機戰備拉動,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全團直接從平時狀態轉入緊急出動,35分鍾先遣梯隊就出發了;拉練途中,團指揮所邊機動邊指揮,先後成功處置230多個臨機情況,無一失誤;8個摩托化梯隊機動320公里,1個加強營搭乘21架直升機輸送597公里,在抽點單位中第一個到達預定地域。
“打贏本領在真打實備中水漲船高。”師長霍建剛説,透過實戰練兵,不僅讓全師擦亮了老紅軍部隊“敢打硬仗、善打惡仗、能打勝仗”的品牌,還在軍隊改革轉型中贏得了先機。
一個強大民族的背後,必然站立著一支強大的軍隊。一支強大軍隊的背後,必集合著一群赤膽忠心的軍人。
不論在訓練場、演兵場,還是在祖國邊防海疆,不論在執勤重要點位,還是在搶險救災一線——人民子弟兵依舊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忠誠勁旅,依舊是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安全、保護人民安居樂業的鋼鐵長城!
從感動天地的艱苦奮鬥到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人民軍隊作風優良一成不變
在陸軍第54集團軍某紅軍師“秋收起義紅二團”一連,有一件珍藏了81年的“珍寶”——毛主席用過的“紅菜盤”。
1935年5月,中央紅軍主力渡過金沙江,在四川會理一帶休整。一天早晨,毛主席來到“紅一連”看望官兵,開飯時,戰士們用繳獲的一個紅菜盤給毛主席盛飯,毛主席一邊吃飯,一邊詢問官兵的生活情況。
“毛委員在我們連吃過飯,紅菜盤精神放光芒。”從此,《紅一連連歌》裏就有了這一段“閃光的記憶”。
在這個師“葉挺獨立團”團史館,朱德同志在井岡山鬥爭時期用過的挑糧擔同樣保存至今。在一代代“鐵軍”官兵眼中,這些“珍寶”不但是領袖用過的物品,更是人民軍隊艱苦奮鬥、官兵一致優良傳統的象徵。
“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官兵一致都是我軍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軍旅作家王樹增認為,長征為強軍文化提供了這樣一個認知:一支軍隊只有擁有集體性的無私無畏品質,才能百戰百勝,一往無前。
在他看來,世界上不曾有過像中國工農紅軍這樣的隊伍:官兵軍裝是一樣的,頭上的紅星是一樣的,犧牲時的姿態也是一樣的。他們每一個人,自加入紅軍起便情同手足,生死相依。
長征路上,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體現得淋漓盡致。廣大黨員吃苦在前、衝鋒在前,嚴於律己、艱苦奮鬥,團結友愛、大公無私。
無論是強渡大渡河的勇士,還是飛奪瀘定橋的英雄,都是由共産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組成的。
與戰士們一起行軍,一起餓肚子,在戰鬥中一馬當先,紅軍將領的表率行為,是紅軍能在任何不利條件下勇往直前、直至贏得勝利的重要精神支柱。
長征中,先後有422名營以上幹部犧牲。其中,師以上幹部80多位,軍以上幹部8位。紅3軍團參謀長鄧萍、紅25軍軍長吳煥先,都犧牲在戰鬥的第一線。
“長征中,不管情況多緊急,部隊多疲勞,黨的組織生活一直沒有間斷。”在遵義會議後任營教導員的老紅軍方國安曾回憶説,共産黨人的先鋒模範作用更加堅定了廣大官兵對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這一立軍之本的認識。
在陸軍第13集團軍某紅軍團,“跟我上!”這一句高喊了80年的口號,今天依然響亮。
1936年11月,為了掩護紅軍主力安全轉移,部隊的前身紅四方面軍紅93師在甜水堡地區頑強阻擊敵主力部隊。
敵人架起十幾挺重機槍分兩撥交替掃射前進,紅軍將士被密集的彈雨壓得抬不起頭來。指揮戰鬥的師長柴洪儒知道,只有將敵我雙方攪在一起,重機槍才能不起作用。
“猛衝上去就是勝利,大家跟我上!”待敵人靠近後,柴洪儒大刀一揮,一聲高喊,第一個衝出戰壕。聽到命令的將士一躍而起,跟著師長迎著敵人的子彈衝入敵群。
是役,柴洪儒壯烈犧牲。
“有敢上刀山的排頭,才有敢下火海的排尾。”某紅軍團政委張立賢説,“平時與士兵同甘共苦,戰時戰士就會與你赴湯蹈火;平時與士兵情同手足,戰時戰士就會與你生死相依!”
也就是在這個團,首長機關下連當兵的優良傳統,已經堅持了整整58年,成為我軍下連當兵制度的“發源地”和“活化石”。
時光穿梭,紅軍團的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下連當兵的腳步永不停歇。今年4月,該團下連當兵活動如期展開,從軍、師、團領導到普通機關幹部背上背囊,邁著堅實的步伐,走進各自當兵的連隊,與戰士們一同摸爬滾打……
“永遠把大局放在前面,是紅軍部隊的優良傳統!”第54集團軍某紅軍師政委楊友斌説,長征途中,許多官兵為了整體的勝利,自願作出個人的犧牲。
長征後期,由於兵員人數減少,中央紅軍在甘肅哈達鋪進行改編,那次整編,這個紅軍師的番號被取消,只有兩個團得以保留,編成了兩個大隊,師長任團長、團長任營長、連長任班長、班長做普通一兵,所有官兵堅決服從黨中央決定,沒有一人説二話,沒有一人有怨言。
楊友斌説,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進程中,必然會涉及一系列利益關係的調整。只要我們牢固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做到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就一定能夠過好“改革關”。
在新疆軍區某紅軍師,今年上報轉業對象的絕大多數幹部,都兢兢業業奮戰在本職工作崗位上,直到轉業命令下達的那一刻。某紅軍團副團長潘志剛説:“在位一分鐘,就要幹好六十秒。”
長征,檢驗了共産黨人的先進性;長征,密切了黨群關係、幹群關係、官兵關係、軍民關係。
“長征成為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靠的就是紅軍官兵一點一滴的模範行動。”張思德生前所在部隊、北京衛戍區某警衛師政治部主任金岩説,“誰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
洪災震災,火情疫情,和平年代的每一次災難,都是人民子弟兵出征的命令。從1998年抗洪搶險到2003年抗擊“非典”,從2008年抗震救災到2016年抗擊洪澇災害……只要人民有難,子弟兵就義無反顧、一往無前。
就在這個多雨的夏天,人民子弟兵在抗洪一線留下了一個個“最美背影”。災區群眾有句話説得實在而深情:子弟兵來了人心暖!
追尋歷史是為了走向未來。正如史沫特萊1937年在《偉大的道路》中預言:“長征已經完成,紅軍正在繼續創造歷史。”
今天,走過89年輝煌歷程的人民軍隊,正向著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目標進發。
今天的中國軍人正不斷從先輩書寫的精神史詩中汲取前進的力量——隨時準備為捍衛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奮不顧身,隨時準備為捍衛人民的利益赴湯蹈火!
長征,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