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網絡謠言傳播報告發佈 引導網民抵制網絡謠言

2016-08-01 14:40:19|來源:中新網|編輯:鄧晨曦

  原標題:網絡謠言傳播報告發佈 微謠言“興起”成難點

  中新網北京8月1日電 (杜燕 王栩)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的傳播更為廣泛、快速,網絡謠言如影相隨。哪是謠言傳播的“重災區”?什麼人對謠言更有洞察力?……在京發佈的《2016網絡謠言傳播以及成年人認知情況研究報告》分析了以上問題。

  今天,記者從新媒體會館第十三期自然災害的網絡謠言應對與正向傳播研討會上獲悉,入夏以來,我國多個地區出現了持續性的暴雨天氣,引發系列災害。伴隨這些自然災害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網絡謠言,以假亂真、混淆視聽,一定程度上引發了民眾恐慌,影響社會穩定和救災秩序。應該如何應對網絡謠言?會上,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人民網新媒體智庫聯合發佈了《2016網絡謠言傳播以及成年人認知情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以2016年上半年的450個網絡謠言作為研究案例與數據背景,並結合問卷調查得出結論。

  《報告》指出,網絡謠言主要在市一級與全國兩個範圍內發生並呈現出梯隊性與片區性的特點。其中,社會安全、日常生活、交通出行和公共政策類網絡謠言數量較多。

  《報告》顯示,網絡謠言的存在具有較強的普遍性,六成以上成年網民經常看到網絡謠言。由於底層安全需求凸顯認知和接觸習慣影響環境認知,社會安全與食藥安全類成佔比最大的兩種網絡謠言類型。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謠言的傳播渠道呈現多樣化。微信、微博、論壇等成為網絡謠言傳播的“重災區”。不過,報告指出,網民獲取辟謠信息的渠道依然以報紙、廣播以及電視為主,其中男性網民的網絡謠言洞察力勝過女性。同時,網民的年齡、學歷對網絡謠言識別度也有較多的影響,網絡謠言辟除行動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報告》分析了網絡謠言傳播中的自然災害類網絡謠言傳播,認為此類網絡謠言傳播有其“遺傳性”與“記憶性”。《報告》對“居庸關長城出現山體滑坡”、“北京西二環嚴重積水”、“北京大悅城門前積水嚴重”等輿情事件進行梳理後指出,微視頻已經成為自然災害類謠言傳播的新形式、新載體,微視頻謠言將成為未來輿情應對的重點與難點。

  《報告》認為,網絡謠言的辟謠工作應從源頭解決,這對自媒體運營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避免網路空間成“情緒宣泄”場所,相關負責部門在加強對自媒體平臺信息監管的同時,也應引導培養自媒體的自我規範意識,創造良好網絡空間。

  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以當今輿論場重地微信為切入點,指出要應對網絡謠言,就要公開信息,提高社會透明度;重塑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這是應對網絡謠言和網絡輿情的根本方法。”

  北京市外宣辦網絡發佈處處長張軼群介紹了政務新媒體在自然災害謠言應對過程中的責任和職能。她強調,謠言的清理和應對不是單打獨鬥的過程,必須要聯合政府和社會各界通力合作,各盡其責,共同打擊網絡謠言,凈化網絡環境。

  北京市公安局網安總隊副大隊長高大為從一線工作經驗出發,建議政(政府)專(專家)平(平臺)民(民眾)多方協力合作,共同抵制和依法打擊網絡謠言。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副秘書長、新媒體智庫高級研究員劉鵬飛認為,“媒體應成為社會輿論的壓艙石,網絡紛亂信息的過濾器”,這要求媒體在紛亂的互聯網輿論場當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對輿論進行正向引導,引導網民抵制網絡謠言,提升媒介素養,推動社會共識的形成。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