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透視“郵件門”:美國選舉政治的必然

2016-08-02 08:41:13|來源:環球時報|編輯:王瑞芳

  7月28日,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最後一天,希拉裏·克林頓一身淺白色套裝接受民主黨提名,似乎不是她平時的著裝風格。深陷“郵件門”醜聞,她也許期望借此來傳達她的清白與無辜。然而,維基解密不斷曝光的一份份郵件和電話錄音表明,“郵件門”並非此次大選的一個偶然,也非美國民主的一個意外。選舉政治的特性、美國民主的演進、金錢操控的本質,都決定了這是一個必然性事件。

  滕建群:無底線的選舉文化

  在一片壓抑的氣氛下,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近日結束。會議一提及“希拉裏”這三個字,台下就一片噓聲。儘管民主黨想要極力展示團結,卻無法揮去2.0版“郵件門”醜聞的陰霾。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幸災樂禍説,民主黨大會開的“太凹”。這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此前結束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已經在分裂喧鬧中展示了美國選舉政治的糟糕,被“郵件門”纏身的民主黨大會則進一步展示了“沒有最糟,只有更糟”。

  總統選舉無疑是美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長期以來被樹為全球民主政治的“典範”,也形成美國式的特有選舉文化,即“不自由,毋寧死”民主文化觀念。特別是在18世紀爭取獨立之際,這種自由民主的價值觀是當時美國創立者的最高訴求。

  但是,在美國史上,恐怕沒有哪一年的總統大選會像今年一樣詭譎和熱鬧。 “郵件門”的適時引爆,炸開了一扇門,讓人們得以透過表像,看到美國民主的蠅營狗茍。人們發現,參選者為達到目的,不惜動用各種赤裸、惡毒甚至下流的手段,包括動用駭客來竊取機密文件,窮其所能來打敗對手。“郵件門”顯示,希拉裏競選團隊勾結民主黨高層,內定了黨內候選人,擠兌同為民主黨競選人的桑德斯,抹黑共和黨競選人特朗普,參與“洗錢”,還操控媒體,很多新聞稿是經希拉裏本人過目後發表的,大量“水軍”在幫她。

  作為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把“騙子”稱號送給了自己的競爭對手希拉裏,但他自己也同樣無所不用其極。特朗普不懂外交和內政,但他卻深諳選舉之術,清楚如何施展權術打敗一個個對手。在與克魯茲對決時,特朗普先是聲稱克魯茲是個騙子,國籍不明,再爆料克魯茲有五個情婦,並把自己的模特妻子頭像與克魯茲夫人的頭像並列。最後,克魯茲不得不退場。

  早在百多年前,美國小説家馬克·吐溫就揭露了美國醜陋的民主政治。今天,這種活劇仍在重演,只不過,那時美國只有報紙,而今候選人可用駭客攻擊對方郵箱,可用社交媒體散發對手“醜聞”,為此甚至不懼造假。打敗對手,道德成本無所謂,已成為選舉政治的金科玉律。

  虛假的競爭,荒腔走板的選舉,不過是美國政治百病叢生的一個側面,即便幾位候選人中的幸運兒最終登上總統寶座,他也不會是帶領美國的前行者,充其量不過是負責平衡各方利益的“總裁”,是各利益集團選出的代言人,是為自身利益最大化服務的。也難怪今年突然冒出來一個要殺富濟貧的特朗普,會引起華爾街大佬們的恐慌,想盡辦法阻滯這些不代表他們利益的候選人。

  從這個意義上説,美國大選出現“郵件門”一點不足為奇,相反,沒有這樣的怪事,倒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

  王學東:吃老本的美國民主

  總統選舉制度是美國開國領袖們建立起來的國家制度,這些領袖們大多提倡政治精英主義,這一點可以從《聯邦黨人文集》中看出來。即便是強調州權的第三任總統傑斐遜,也是一位精英主義者。他們的理念是:政治的走向與未來應該由那些能力突出、對民眾負責、道德高尚的群體來設計。毋庸諱言,包括總統選舉在內的一整套美國式的民主程式,在當時的歷史階段具有劃時代意義。

  為了防止未來的政治選舉滑向政治災難,開國領袖們特意制定了總統間接選舉制度,用選舉團投票的方式來杜絕政治表演主義者的上臺。但是,令美國的開國領袖們沒有想到當然也不可能想到的是,世界飛速的發展、技術手段的變革帶來了許多問題。今天的美國大選已經變成政治秀,美國政治精英竭盡全力地在大眾媒體面前表演,開國領袖們設想中的開啟民智以引領未來,被各種處心積慮的攻訐、構陷取代。在此種傾向下,美國民眾劍走偏鋒、拘泥于細節、讚嘆于政治家的鬥嘴、承諾,卻恰恰忽視了民主政治的本意。

  能夠成為美國總統候選人的精英,都是個頂個的人物。但是,在美國式民主的現代意義之下,這些“人物”如同被帶上腳鐐、拔掉羽毛的鷹隼,選民審視、判斷他們的標準,不是能否翱翔天宇,而是專注于肌肉是否結實、羽毛是否夠純正。問題是,拔掉羽毛的雄鷹跟肯德基的肥雞還有什麼區別,恐怕唯一區別就是嘴巴了。事實上,美國總統選舉基本上也就是打嘴仗。西式選舉最終進化或者蛻化為對政治候選人的批鬥與揭發。這樣做的後果是,無論誰當選總統或者成為領導人,基本上都是灰頭土臉、顏面盡失。可以想見,不論最終是希拉裏還是特朗普上臺,他們都將是“帶病上崗”,沒有什麼權威可言。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包括總統選舉制度在內的美國式的民主制度,不僅不能夠順應時代發展、引領世界潮流,反而從以政治精英主義為核心滑向了所謂的“民粹主義”、甚至政治表演主義、討好主義。“郵件門”的爆出,是這種政治邏輯的必然産物,這次選舉不出現,下次也會出現,這次是這種形式,下次也可能換種形式,但本質不會有所改變。它同時表明,美式民主的實際情形已經嚴重偏離了民主的原則。民主強調的是公平,如果選舉中充滿了這樣的“操作”,這樣的民主還能代表公平嗎?

  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推陳出新的。如果美國式的民主只是吃老本,無心也無力更新,就會成為落後的東西,前景堪憂。(作者是中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丁一凡:合法化的金錢政治

  此次“郵件門”曝光了民主黨大佬們在美國總統選舉中做手腳,操縱黨內選舉程式,其中,也涉及到克林頓基金會的黑箱操作。

  其實,2015年美國已經出了一本暢銷書,題為《克林頓的現金》,劍鋒直指克林頓基金會。作者彼得·施威澤是個深度調查記者,美國政府責任調查研究所創始人之一。他就指出,比爾·克林頓執政時,因為醜聞纏身,打官司花掉不少錢,最後離職時幾乎所剩無幾。但很快,從2001年至2012年,克林頓的財産已經增長到1.365億美元。這裡面除了克林頓到處講座,身價不菲外,很大程度上與外國捐助克林頓基金有關。

  維基解密透露出,克林頓基金會參與一些商業公司的“行賄活動”,幫助某些公司在外國開辦教育公司,那些公司會投桃報李,給克林頓一個榮譽董事職位,輕鬆拿到1650萬美元的年薪,還向克林頓基金會經常性捐款數百萬美元。同時,美國政府國際開發署的許多捐款項目,也被證明有克林頓基金會參與。作為國務卿的希拉裏,並不避諱胳臂肘往裏拐,以“合法”的方式批准把政府的錢拿出來放進自己的腰包。

  還有一些美國公司在海外擁有外國資源,但這些資源的交易需要美國政府的批准。希拉裏在擔任國務卿期間,也推動了許多該種項目的批准。因此,維基解密的材料説明,希拉裏交流某些郵件只能用私人郵箱而不敢用國務院的官方郵箱,大概就是擔心會被人發現郵件裏的奧秘。

  其實,美國政治家利用權力跟金錢發生關係,從而中飽私囊的事情並不少見。但克林頓基金會如此快速地到處斂財,在美國近來的歷史上也不多見。當然,這種事情也絕非只有民主黨一家。施威澤就指出,美國國會中兩黨的議員都會“敲詐”那些商人和企業集團。而且,流入政治領域的金錢還被用來“收買”某些政治崗位。比如,議員要想得到國會某些專門委員會的位置,必須給本黨交錢。政治家們把這些交易當作投資,因為某些委員會的位置重要,審批某些項目時能從企業或商人那兒敲詐到更多的錢,所以交點費用給本黨的組織也算在情理之中的事。

  這些事實表明,美國的選舉政治,是一種系統性、結構性腐敗,是通過暗箱操作卻又披上合法外衣的金錢買賣。美國的政治學家們不斷在兜售一種觀點,即只有多黨(兩黨)制才能阻止腐敗,因為從制度上講有反對派在監督執政黨。然而,這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卻經不住現實和歷史的檢驗。美國歷史上“政黨分肥”制度的事且不論,近些年來儘管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互相糾葛,政府與國會分屬不同黨派,雙方各執一詞,但腐敗仍然在不斷地發生。“郵件門”暴露出來的克林頓基金會的斂財方法及外國與美國政客之間的金錢關係説明,多黨制與懲治腐敗沒有關係,西方的“民主政治”及選舉政治都只是金錢政治的同義詞。

  金錢政治催生了“郵件門”,很不幸,又反過來被“郵件門”一不小心透了底。儘管這並非什麼新鮮事,但是,“郵件門”還是讓人們進一步看清了美國政治與金錢政治的對等關係。(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億陽講席教授)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