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國企改革樣本:上海分類監管

2016-08-03 16:38:56|來源:新華網|編輯:杜軍帥

  國企改革大潮涌,全面推進不停步。截至目前,國企改革的組織領導體系和文件體系基本建立,“1+N”政策體系基本成型,試點工作全面鋪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工作全面提速,全國國有企業改制面超過80%,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探索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資監管取得積極進展,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得到新的加強。

  國企改革進行時,試點探索開新路。分類改革如何推進?如何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混合所有制改革應遵循什麼原則?如何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産監管機構職能轉變?……一些地方和企業先行先試,將“路線圖”變成“施工圖”,各項改革措施取得實質性進展,形成了一些可複製的經驗和做法。

  即日起,本網聯合@國資小新、《國資報告》雜誌推出“國企改革十二樣本”系列文章,深入調研梳理5省國資監管部門、4戶中央企業和3家地方國有企業等深化改革的新舉措、新模式,為更多各級國資監管部門和廣大國有企業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提供借鑒的樣本。

  國企改革十二樣本之一

  上海國資國企:分類定責分類監管 "管""放"之間促改革深化

  上海國資國企:"管""放"之間促改革深化

  新華網8月3日電 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産上市企業佔競爭類國企産業集團總數三分之二、對因客觀因素未實現預期目標的改革創新實施“容錯”、30家市屬國企近360億元創新研發等費用視同考核利潤……

  作為全國地方國資的“第一重鎮”,上海以國資管理創新帶動國企改革發展,管好國資、放活國企,加快國企創新轉型,並著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

  今年上半年,上海地方國企實現營業收入14219.52億元、利潤總額1490.45億元、上繳稅金943.03億元,增幅均超過全國國資委系統監管企業平均水準。

  創新管:從管企業轉向管資本

  創新國資管理,從管企業轉向管資本,是上海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一條重要主線。

  近50套主要生産裝置平均開工率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生産製造成本下降4.4億元、安全生産事故數下降40%……華誼集團交出亮點頗多的半年報,與改革密不可分:上半年,華誼以上市公司雙錢股份為平臺,將旗下7家單位優質資産注入,實現了核心資産上市,並募集資金37億元,有力助推降成本、強主業。

  “華誼已成為一家真正的公眾公司。”集團董事長劉訓峰説。

  嘗到甜頭的還有上海儀電。近年來,上海儀電投資並購一批民營企業,並設定業績對賭條款,充分發揮經營團隊的積極性。截至2015年底,集團合併報表範圍內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資産和利潤總額已分別佔37.3%、56.4%。上海儀電董事長王強説,引資背後是引智、引各類技術、市場和團隊,推動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國資委主任金興明介紹,下一步將以創新資本運作為突破,加快國有資本有序流動,將按一定權重,選擇本市地方國有控股A股上市公司組成上海國企指數,設立“上海國企ETF基金”,鼓勵投資者通過換購基金份額,實現股份流轉。同時,還將籌建不良資産處置平臺,用市場化手段加強余值管理。

  大膽放:讓各類要素迸發活力

  創新體制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揮國有企業各類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著力點。

  活力,來自激勵改革。上港集團以非公開發行方式實行員工持股計劃,參與員工超過1.6萬人,參與度達到72%,合計認購數量超過4.1億股,佔集團總股份的1.8%。

  集團總裁嚴俊細數改革之變:“以前員工關心自己工作,但不太關心公司股價;關心自身待遇,但不太關心企業盈利。現在,員工對公司經營管理關注度明顯提高,一些員工還要求看以前只提供給客戶的公司發展報告。”

  上海對國企實施分類激勵。對整體上市公司,探索員工或核心骨幹持股;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或激勵基金計劃;國有及國有控股的轉制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等。

  截至目前,全市國企已有10多家二三級企業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上港集團、上汽集團、上海建工、光明食品集團、華虹集團等先後實施各類股權激勵43例。

  活力,來自人才的集聚。目前,上海市國資系統共有8.7萬名科技人員,上海鼓勵企業探索人才晉陞“雙通道機制”,面向技術性創新人才設立首席工程師、技術總監等專業崗位,匹配相應的薪酬制度。

  加快轉:創新轉型帶動供給側改革

  國企在新一輪改革中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尤其要在創新轉型、帶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

  創新轉型,上海國企在收縮佈局同時,進一步向戰略性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等領域聚焦發力。

  美國《財富》雜誌7月下旬公佈的2016年世界500強榜單,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位列第46位,成為排名最靠前的中國車企。集團黨委副書記陳濤介紹,上汽已形成在産業鏈“兩端發力”的格局:在前端,重點攻關新能源、互聯網、智慧化等關鍵技術;在後端,重點瞄準服務貿易、國際經營等業務新增長點。

  上海儀電,亦從原來以傳統電子製造為主,向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商、運營商轉型。作為國內第一高樓“上海中心”照明服務的總承包商,公司自有的核心團隊不過20多人,大量産品和服務都來自對國內外知名供應商的集成。“賣硬體的同時,我們更賣集成、賣服務、賣標準。”上海儀電總裁蔡小慶説。

  上海著力推進國企創新轉型所需的制度供給。比如,明確改革創新項目因客觀因素未實現預期目標,在考核評價和經濟責任審計時不作負面評價,還對國企研發投入、創新轉型、跨國經營等費用視同於考核利潤,對尚未實現回報的境外投資在考核中予以單列。近年來,已有30家市管企業近360億元創新研發等費用視同於考核利潤。

  《國資報告》解讀:上海如何完善國資監管體系激發企業活力

  新一輪國企改革的號角聲吹響後,“國資重鎮”上海的改革之舉便不曾間斷。2013年12月17日,上海率先拿出“國資國企改革20條”,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地方公佈的第一個份國資改革方案。打響國企改革“第一槍”,意味著上海衝在了改革的前沿陣地。其在近三年的摸爬滾打中,交出了一份亮麗的答卷:2016年1-5月,上海地方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300億元、利潤總額1049億元,增幅超過全國地方國有企業平均水準。

  國有資産體量龐大的上海,猶如一隻舞動的大象。縱觀上海近三年的改革歷程,正是其在分類定責分類改革、管好資本加強監管、加快企業轉型等重點領域的靈活創新,提供了地方國資國企改革的“上海範本”。

  在改革分類上下苦工

  新一輪改革中,推進國有企業進行分類管理堪稱一大亮點。而在上海此前的分類監管方案中,還存在分類“太粗”的現狀。“我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像醫院分外科、五官科,實際上外科還要細分很多類,普外科、心胸外科等等。”上海靜安地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喻亮公開表示。因此,如何分好類,定好責,成為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直面的首要問題。

  按照《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關於“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要求,上海市國有企業按其市場屬性,兼顧股權結構、産業特徵和發展階段,以及資産、營收、利潤和人員佔企業總值的比例等因素,分為競爭、功能和公共服務三類。

  其中,競爭類企業是上海地方國有企業的主體,在目標導向上,以效益最大化為重點。在治理結構上,加強董事會建設,董事長為法定代表人,以公眾公司為主要實現形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預計“十三五”末,上海整體上市企業將佔競爭類企業總量50%以上。

  功能類企業,則以完成戰略任務或重大專項任務為重點。監管方面,通過引入政府主管部門評價機制,重點考核功能作用、運營能力。對於公共服務類企業而言,側重以確保城市正常運營,實現社會效益為重點。日常監管上,引入政府主管部門和社會第三方評價機制,重點考核服務水準、成本控制、持續能力。

  對於較為特殊的混合型企業,上海採取根據企業發展實際,著眼促進企業成為市場主體動態調整分類的方法,對競爭類企業要求調整為功能類或公共服務類嚴格把關,對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企業要求調整為競爭類積極支持。

  牽住資本這個“牛鼻子”

  “管好資本、放活經營,是新一輪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核心所在,是‘牛鼻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點明瞭改革的方向。

  圍繞上海實際,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國資委負責資本監管、國資流動平臺負責資本運作、企業集團負責日常經營”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正如上海市市長楊雄所言,國資監管改革是關鍵,要敢於“開閘放水”、“放虎歸山”。

  對於管好資本佈局,上海國資委通過加強戰略和目標管控,在産業佈局上聚焦價值鏈高端,提高國資在戰略性新興産業等重點領域的集中度。在空間佈局上,走出去服務“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

  為國資流通搭建平臺,上海2015年建立起國際集團、國盛集團兩家企業,充當部分國有股權的持股主體、國資運營的執行主體、部分一般性競爭領域國資退出的主要通道。

  為理順國資監管體制,2016年上半年對金融企業國資實行統一監管,探索“實體經濟(産業)+虛擬經濟(金融)+技術經濟(互聯網)”新模式,實現産融結合。

  在風險防範方面,主要是通過構建“經濟運行監測、風險預警跟蹤、科學評估評價、事中事後監管”為一體的監管體系,通過加強章程管理,加強清單管理,加強協同管理等,維護資本安全。

  還原企業市場主體地位

  從管資産向管資本邁進過程中,唯有“管多、管少、不管”並舉方可更好體現出資人角色。而之所以把過去越位、錯位的歸位,則是為了讓企業更加適應和引領市場。

  因此,為促進國有企業成為獨立市場主體,上海國資委在建立激發企業內在動力活力的考核、激勵和評價機制等方面,大做文章。

  針對國有企業的創新研發投入不足等問題,上海建立起一套以創新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如對研發投入、創新轉型、跨國經營等費用視同於考核利潤,對尚未實現回報的境外投資在考核中予以單列。

  此外,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投入機制,每年安排不低於30%的國資收益資金,重點支持主動承接國家或部市級重大專項的企業,帶動企業加大創新投入。

  為激發企業人才創新活力,設置首席工程師、技術總監等專業崗位,匹配相應的薪酬分配製度,形成技術性創新人才實現價值的新通道。在薪酬激勵方面,實行“激勵基金+個人購股”計劃,企業用於激勵股權總額可達實收資本的10%。

  當然,創新需要不斷試錯。為建立寬容寬鬆的企業創新氛圍,上海市人大通過《關於促進改革創新的決定》,明確改革創新項目因客觀因素未實現預期目標,在考核評價和經濟責任審計時不作負面評價。其中,上汽集團等將容錯機制寫入公司章程,從企業層面落實營造支持改革、鼓勵創新的氛圍環境。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