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日本防衛白皮書內容預示今後中日關係不會好到哪去

2016-08-04 08:28:5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近來,東亞局勢處於一種不穩定的局勢之中。繼美國利用薩德系統攪亂了東北亞局勢後,日本也來湊了一次熱鬧:日本2016年版《防衛白皮書》2日在內閣會議獲得批准。白皮書妄稱對中國的海洋發展戰略表示“極大擔憂”和“強烈關注”,認為“有可能招來不測事態的發生”。這是日本今年3月頒布實施新安保法後首次發表防衛白皮書。新華社引述共同社報道稱,新版白皮書的特點是加強了批評中國的聲調。就新安保法,白皮書只記述政府方面的主張,未提多數在野黨反對新安保法、認為新安保法違憲等諸多事實。該白皮書的出臺引起了軒然大波,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痛斥白皮書涉華內容不改以往的陳詞濫調,妄議中國正當合理的國防和軍隊建設,無端炒作南海、東海等問題,滿篇充斥著對中國軍隊的惡意,對中國與鄰國關係的挑撥,和對國際社會的欺騙。中國軍隊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並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日本在這個時候拋出這麼一份白皮書,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今後中日關係的一些走向。

  首先,是雙方在安全領域的對峙將會持續。近年來,隨著日本經濟不景氣帶來的戰略焦慮以及中國在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領域對日本的領先幅度加大,日本開始有一種機會窗口的投機心態,認為在中國將崛起而未崛起之前利用美日同盟向中國施壓,謀求有利態勢符合日本的利益。因此,白皮書別有用心地寫道,日本航空自衛隊戰鬥機升空“攔截”中國戰機的次數出現了激增,2015年度航空自衛隊飛機緊急升空應對中國軍機的次數達到571次,為2001年以來最多。中國軍機在爭議海域上空和附近的活動日益活躍,且飛行路徑南下,在釣魚島附近空域的活動也變得頻繁,有必要予以“強烈關注”。通過這樣的數據統計來達到鼓吹“中國威脅論”的目的,並以此獲得更多的防務資源(主要是防務開支),從而強化在安全領域與中國對峙。然而這必將引起中國的戒備與警惕,雙方在安全領域的對峙強度有呈螺旋式上升的趨勢。

  其次,雙方對峙的焦點將進一步集中在海洋領域。中日兩國本不接壤,一衣帶水也罷,一衣帶血也罷,都説明海洋是連接兩國的地緣媒介。由於日本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其地緣政治屬性是海洋國家,而中國則因其背靠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中亞,面對太平洋,而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海複合型國家。海洋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然而日本卻有著奇怪的思維,認為海洋國家就應該在海洋這個公共空間享有對中國的優勢。中國正當維護海洋權益的行為居然被日本視為危害其利益的行為。日本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因此認為,從目前所披露的《白皮書》來看,日本把防衛關注的重點,已經從東海轉移到了南海。一方面,日本在過去三年中大幅增加防衛經費,已經完成或開始實施中期防衛綱要中制訂的“強化西南諸島防衛”計劃,在石垣島、宮古島、與那國島等處建設對艦、對空導彈基地,和針對中國海空部隊的通信偵聽基地,完成了對中國海軍與空軍的“鎖喉”佈局。另一方面,日本認為中國在南海的擴礁建島的行為,以及建設海上軍事要塞的做法,擾亂了南海的秩序,也直接影響到了日本船舶的航行自由與安全。因此,日本把南海視為東亞最不安定的地區,也把當今這一種局勢視為日本與美國發揮新軍事同盟協同作用的時候。

  預計在今後幾年,日本會繼續通過向越南、菲律賓提供海警船和小型偵察機、幫助訓練海岸警衛隊、援建軍港等途徑,聯合這兩個國家與中國展開南海對峙,牽制中國的南海維權戰略。同時,為了顯示日本在南海的存在感,日本自衛隊也將會在南海與越菲等國構建安保合作機制,同時通過聯合軍演,在南海構建日美澳和日美印的三國安保框架。而安倍鼓吹的“小菱形包圍圈”也會進一步實施。隨著中國海上實力的不斷增強、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中國維護海洋權益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前不久鬧得沸沸颺颺的南海仲裁案最後在中國漂亮的反擊之下煙消雲散就是明證。作為域外國家的日本在南海問題上把手伸得如此之長,已經違背了手段與目標匹配的戰略原則(日本本就是一個缺乏戰略思維的國家),估計最後結果恐怕不是它想看到的。

  最後,安保法問題將會進一步惡化雙邊關係。今年的白皮書還強調了解禁日本集體自衛權的安保相關法的所謂“必要性”與“合憲性”。為此,白皮書首次新開一章,對安保法的立法過程及內容作了詳細敘述,指出該法“具有歷史性的重要意義”,並聲稱“決不會捲入他國的戰爭”,以此尋找藉口。日本2016年版《防衛白皮書》中寫道,為了防止各種事態的發生,有必要做好“無縫”準備,強化日美同盟;為遏制地區緊張局勢,呼籲相關國家對於自己的行動“實行自製”,並呼籲國際社會予以共同關注。中國一向對日本在修憲問題上的小動作充滿警惕。作為二戰的戰勝國以及東亞地緣板塊的主體國家和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國對地區安全與穩定負有特別的大國責任,日本的上述動作在中國看來是衝擊戰後和平秩序的行為,自然要加強警惕。雙邊關係有可能因此變得更加不容樂觀。

  在對日關係上,中國已經表達出足夠的善意,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如果日本習慣以這樣的方式與外界打交道,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馬堯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