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贏 習近平奏響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樂章
原標題:合作共贏 習近平奏響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樂章
編者按: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今年來,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下, 全國一盤棋,改革、經濟、扶貧、外交、軍事等領域,齊頭並進,全面發力。近日,人民網推出系列報道,盤點半年多來這些領域的開局、攻堅亮點。
6月24日,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六次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圖為小範圍會談開始前,成員國元首集體合影。新華社發
遠望波斯灣,他締結了一條連接著中國與沙特阿拉伯、伊朗的友誼紐帶;古老的神廟前,他見證了中埃友好如尼羅河水奔涌向前;布拉格勝景如畫,他收下了捷克贈予的一把情誼深厚的城市鑰匙;中東歐的異域風光裏,他將中國與塞波烏三國的友誼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從乍暖還寒的沙特、埃及、伊朗,到春意融融的捷克、美國,再到烈日炎炎的塞爾維亞、波蘭、烏茲別克斯坦,2016年以來國家主席習近平三次出訪,展開全方位外交。
運籌帷幄,深耕細作。追尋習近平主席的足跡,亞洲、非洲、美洲、歐洲,大國外交、周邊外交、多邊外交、主場外交……中國故事在世界迴響,承前啟後的外交格局日漸清晰。
高瞻遠矚,開拓創新。如果把歷史的鏡頭拉長,把俯瞰的視角變寬,就會發現這三次外交行動將中國與各出訪國的外交關係推向新高度,以“一帶一路”為主線達成了諸多務實合作的成果,對外傳播了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體現出了勇於擔當的大國風采。
推進“一帶一路”——達成系列務實合作
中東—捷克—中東歐,半年來,習近平主席的出訪路線串起了“一帶一路”的推進脈絡,也為一系列務實合作打開了更廣闊的落地空間。
1月的中東之行譜寫了“一帶一路”的新樂章。中東地區素有“三洲五海之地”之稱,是歷史上絲綢之路與香料之路的通達之地,也是如今“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2014年6月,習近平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提出中阿共建“一帶一路”和“1+2+3”的合作格局,明確了中東在“一帶一路”中的重要地位。而在今年1月的出訪期間,習近平在阿盟總部發表講話時再次強調,“不搞勢力範圍,而是推動各國一起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習近平與三國領導人共謀發展,中沙延布大型石化煉廠投産、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二期揭牌、中伊簽署關於建設高鐵的合作文件.....一系列的産能合作成為中國與中東務實合作新引擎。
3月出訪捷克,“一帶一路”走下藍圖,落地生根。去年11月,捷克總理索博特卡訪華期間,中捷雙方簽署合作文件,宣佈攜手共建“一帶一路”。自此以後,中捷合作進展飛速。今年3月份的訪問期間,習近平強調,中捷雙方應以去年兩國政府簽署的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諒解備忘錄為契機,加強彼此發展戰略對接,確定重點合作領域和項目。在兩國領導人的共同推動下,中捷合作規劃綱要啟動。依託捷克傳統工業強國的背景優勢,“中國製造2025”與“捷克工業4.0”的戰略對接全面展開;順應時代熱潮,把握合作發展新機遇,兩國也將在未來進一步探索經貿合作和商業模式創新,將合作擴展到互聯網經濟、新能源、旅遊等尚有空缺的新領域。
6月的中東歐,“一帶一路”的嶄新畫卷徐徐展開。塞爾維亞、波蘭、烏茲別克斯坦三國是第一批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習近平同三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加強國家發展戰略對接,通過“16+1合作”,把中東歐地區打造成“一帶一路”融入歐洲經濟圈的重要承接地。位於塞爾維亞的河鋼斯梅代雷沃鋼是中國-中東歐國家産能合作的生動實踐,互助合作保障了當地的大量就業,開拓市場,惠及民生;飛速發展的中歐班列建起了“鐵軌上的絲綢之路”,以其低成本、高速度的明顯優勢拉動著絲路上的貿易往來。
3月29日,習近平在布拉格同捷克總統澤曼舉行會談。會談後,兩國元首共同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捷克共和國關於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開展大國外交——構建新型大國關係
大國是影響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積極穩固和拓展大國關係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外交開局的一條主線。
在今年出席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第四屆核安全峰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了美國總統奧巴馬。此次會見抓住了共同利益這一主線,謀求合作共贏。如習近平所言:“中美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中美合作可以辦成許多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峰會期間,中美元首發表了核安全合作、氣候變化兩份聯合聲明,一致認為兩國攜手努力為應對全球性挑戰發揮了重要示範作用。
恰逢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立20週年,俄羅斯總統普京于6月25日“旋風式”訪華,簽署了3份聯合聲明和30多項重要協議。在中俄聯合聲明中,“支持”兩字出現了18次,而一系列合作文件涉及經貿、基礎設施、能源、網絡等多個領域,進一步促進了中俄兩國的深化合作。
上合組織塔什幹峰會期間的中俄蒙經濟走廊建立與普京訪華的一系列成果,展現了中俄新型國際關係的逐步建立,體現出中國“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的理念,也符合雙方的長遠利益。
“世界那麼大,問題那麼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習近平主席在2016年的新年賀詞中強調了中國的大國擔當。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國際合作組織與外交平臺上的外交表現也構成了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聲音”彰顯著正義、果敢、有擔當的大國風範。
4月1日,習近平出席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第四屆核安全峰會。在會議講話中,習主席圍繞構建公平、合作、共贏的國際核安全體系,全面闡述中國政策主張,宣佈中國加強本國核安全並積極推進國際合作的新舉措。
中國影響力,得到世界認同—— “國際合作可使全球核安全體系更為包容、協調、可持續、強有力,以實現共贏和共同安全。”作為此次峰會的重要成果,《2016年核安全峰會公報》寫入了習主席提出的理性、協調、並進的中國核安全觀,中國理念上升為國際共識。
而在6月底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塔什幹峰會上,世界再次將信任的目光投向了中國。
習近平發表了題為《弘揚上海精神 鞏固團結互信 全面深化上海合作組織合作》的講話,強調要“緊跟時代步伐,動態調整各領域合作方略,確保上合組織永葆生機活力”並提出了重要建議,在中亞各國以及俄羅斯引起了廣泛關注。
在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和世界和平發展的航線上,中國是耀眼的燈塔。這半年來,習近平主席的三次出訪、兩場峰會進一步深耕中國的“朋友圈”,體現了中國在全球治理進程中日益提升的影響力、引領力,也彰顯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國情懷。
1月23日,習近平同伊朗總統魯哈尼在德黑蘭薩德阿巴德王宮舉行會談。圖為會談前,習近平出席魯哈尼舉行的隆重歡迎儀式。
傳統友誼新定位——雙邊關係全面升級
栽樹成林,春發夏長。短短的六個月,習近平主席的三次出訪不僅進一步擴大了中國的“朋友圈”,“走親戚式外交”還進一步提升了中國與多國的夥伴關係。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沙特阿拉伯是習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訪的第一站,也是他擔任中國國家主席後訪問的第一個阿拉伯國家。深厚的友誼追溯回2000多年前的絲綢之路,密切的經貿人文交流讓兩國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心手相連。今年正值中沙建交26週年,兩國關係加速向前。1月19日,兩國元首發表聯合聲明,將中沙關係由“戰略性友好關係”提升到“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意味著兩國關係再上一個新臺階,引領著未來中沙合作的進一步深化。
在中伊建交45週年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習近平主席1月23日訪問伊朗。在德黑蘭自由廣場阿扎迪塔周圍,豎立著中伊兩國國旗,白雪皚皚的厄爾布爾士山脈最高峰見證著友誼之旗迎風飄揚。如習近平在伊朗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所言,“駝鈴相聞,舟楫相望。沿著綿延萬千公里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兩大文明遠行並擁抱,兩國人民遠行並交好。”此次出訪,中伊關係再上一級新的臺階,兩國元首一致同意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並以此為中伊關係新的起點和綱領。
“朋友是時間的果實”,如習近平所言,中國與中東歐三國傳統友誼深厚,歷久彌新。6月的這次訪問,習近平先後與塞爾維亞、波蘭和烏茲別克斯坦的領導人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開創了中國-中東歐國家關係發展的先河。重大戰略關係定位的升級,源於中國與塞波烏三國長期以來在重大問題上的相互理解與支持,也為未來在更加廣闊的領域加強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多國雙邊關係的升級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將與各國加深雙邊戰略互信,在互利合作中取得更大成果,並進一步維護和拓展雙方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