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經濟開發區12個村莊災後重建紀實
原標題:災難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邢臺經濟開發區12個村莊災後重建紀實
河北日報記者 劉清波 李巍 張永利
通訊員 李 開
7月19日的特大暴雨,讓邢臺經濟開發區七里河下游的12個村莊損失慘重。洪水沖毀了堤壩,沖毀了家園,沖毀了農田,但衝不倒邢臺幹部群眾的堅強意志。
災後重建以來,當地基層黨員幹部、部隊武警官兵同受災群眾苦在一起、幹在一起,搞“三清”,修堤壩,重建家園。
8月1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克志來到邢臺經濟開發區大賢村。村民們主動圍攏過來,爭先恐後地向他訴説這些天來的巨大變化,紛紛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並表示一定會堅定信心、克服困難,早日完成災後恢復重建。
風雨同舟、和衷共濟,12個受災村莊凝聚起無難不克、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譜寫了一曲眾志成城的抗洪搶險和災後重建壯歌。
黨旗引領——
推行“六個到一線”,上萬名黨員奮戰在災區最前線
風雨中,同舟渡;危難中,見本色。
洪水來臨,她領著武警涉水而行,衝在最前面,在過膝的水中浸泡長達12個小時;恢復生産,她組織群眾開展清庭院、清街道、清路障活動,手持鐵鍬,身上臉上都是泥和汗。
7天7夜不回家的劉金葉,是東汪鎮的一位80後副鎮長。大災面前,她始終不忘黨旗下的誓言,衝鋒在前,迎難而上,成為綻放在抗洪救災一線的鏗鏘玫瑰。
“這位女幹部真是俺東汪村的好閨女。”71歲的東汪村村民楊中付説。
對災區的群眾來説,當生活陷入窘境,是他們——許許多多“劉金葉”式的黨員幹部,挺身而出,以無畏的勇氣、無私的行動,築起一個個堅強的戰鬥堡壘,為災難中的人們築起一個個平安、溫暖的港灣。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産黨,擁護黨的綱領……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7月19日深夜,趙麻村雨勢加大,8名黨員幹部在村委會莊重地重溫入黨誓詞,隨後便投入緊張的搶險救災工作中。
趙麻村黨支部書記趙大朝和同事每人手拿小喇叭:“鄉親們,趕快到房頂,壯勞力先把老弱病殘轉移到村委會……”趙大朝正忙著,愛人打來電話。“老趙,咱娘歲數大了走不動,咋辦?”“讓二弟照看。”説完,趙大朝急忙挂了電話。幾分鐘後,愛人又打來電話。“老趙,咱家的板廠怎麼辦?”趙大朝一聽急了,“別説了,耽誤事。”他果斷地挂了電話。經過連夜奮戰,全村1800多名群眾全部安全轉移到安置點。
面對洪澇災害,廣大黨員幹部勇於擔當,身先士卒,衝鋒在前,危險面前衝得上,關鍵時刻頂得住,在洪水中矗立起衝不垮、摧不毀的銅墻鐵壁。
災後重建一開始,邢臺市便推行了“六個到一線”工作法,制定了實施意見:
組織指揮到一線,各級領導幹部堅持履職盡責,衝鋒在前;
群眾工作到一線,領導幹部分別包村包戶,做到走訪慰問“全覆蓋”,當好群眾的“主心骨”“貼心人”;
物資保障到一線,及時足量把救災物資送到基層,保證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乾淨水喝、有病能及時醫治;
鍛鍊幹部到一線,將抗洪搶險救災一線作為黨員幹部鍛鍊成長的戰場和考場,提升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
獎懲追責到一線,堅持在一線識別幹部,對搶險救災一線涌現出的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宣傳、表彰,對不負責任、失職瀆職、造成負面影響的,進行問責;
“兩學一做”到一線,把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生動課堂,號召黨員幹部真正爭當一名經得起檢驗的合格黨員。
“六個到一線”的衝鋒號吹響後,上萬名黨員幹部衝向12個村莊受災最前線,一面面鮮紅的黨旗在堤壩上、在“三清”現場高高飄揚。
或頂著烈日,或冒著風雨,他們搞“三清”,修堤壩,送物資……黨員幹部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優良的工作作風投身到群眾安置、災後恢復重建工作中去。
“我是黨員,跟我來……”
“是黨員的,跟我上……”
在災區重建過程中,這一聲聲堅定的話語,給受災群眾帶來勇氣、信心和希望。黨員幹部成為帶領群眾抗災救災的主心骨。
群眾都安全轉移了嗎?有足夠的食物嗎?飲水、照明供應得上嗎?危急時刻,黨員幹部迎難而上,全然不顧自身安危。
7月28日上午,邢臺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陳冰月突然暈倒在實驗臺上。同事扶著她到一旁休息,都勸她去醫院看看。“不行,實驗還沒做完,大家都等著數據呢。我稍微休息一下就沒事了。”共産黨員陳冰月説。
陳冰月的工作是對開發區受災地區的飲用水進行檢測。每收到一個村子的水樣,她都需要做33個實驗,才能匯總出檢測結果。陳冰月每天都紮在實驗室,不分晝夜地做實驗。開發區12個受災村的水樣檢測數據幾乎都出自她的手。
一向血壓偏低的陳冰月,由於過度疲勞,血壓比平時高出一倍,醫生要求她必須住院治療。而此時,陳冰月的愛人楊度華,正在災區忙著衛生防疫工作。心裏雖然掛念妻子,但同樣是共産黨員的楊度華深知,防疫隊人手緊張,任務分工明確,他一旦離開就會影響全組的工作進度。強忍著牽掛,他選擇了繼續堅守在災區。
在這次洪災中,開發區南市屯村有36個重災戶,村黨支部經過研究,決定村內一名黨員幫扶一個重災戶。“‘一幫一’很奏效,現在村裏‘三清’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村民們的情緒也很穩定,而且黨員模範帶頭作用也激勵了年輕人。”該村黨支部書記田隨生説,這兩天,村裏有3名青年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哪有災情,哪就有共産黨員衝鋒在前的身影。衝在受災最前線的黨員幹部,始終是不倒的旗幟、不屈的脊梁。
百姓為先——
設置安置點17個,累計安置受災群眾13454人次
如今的邢臺經濟開發區12個受災村內,一條條街道正變得通暢平整,門前院後日益乾淨整潔。這些在洪災中遭受蹂躪的村莊,正在恢復往日的秩序。這樣的變化,得益於邢臺一場萬餘名幹部群眾共同參與的清庭院、清街道、清路障活動。
連日來,黨員幹部、志願者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白天晚上連軸轉,把精力重點投入到“三清”活動中。通過“三清”,清出了受災群眾的信心和希望,災區面貌大為改觀。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工作組來了——由12名市領導帶隊的工作組進駐12個村莊。該市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團市委等單位抽調人員,分別編入12個村工作組,傾聽群眾意願、紓解不良情緒、恢復群眾信心,動員群眾重建家園。市園林局、市林業局、市工商局等12個市直部門同時進駐受災村莊進行幫扶。
對口幫扶的隊伍來了——災難發生後,邢臺市安排12個受災較輕的縣(市、區),與開發區12個受災嚴重的村結對,帶著救援裝備、物資和人員緊急馳援。同時,醫療、防疫、交通、供電等單位紛紛前來支援。目前,僅大賢村每天就有十幾名衛生防疫人員堅守一線,開展消殺工作。
堅守一線,就是要讓百姓平安。這樣的週到體貼,也體現在受困群眾的妥善安置上。
洪災發生以來,邢臺經濟開發區共在12個受災村設置安置點17個,累計安置受災群眾13454人次。每個安置點都設置了做飯點,配備了被褥等生活必備物品,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病能及時醫治。
哪有災難,哪就有軍徽閃耀;哪有危險,哪就有軍旗飄揚。
本次洪災中,洪水沿七里河行至大賢村橋段時,河道突然大幅度變窄,導致洪水暴漲衝向村莊,造成了嚴重的災害。如果不清理障礙、疏浚河道,大賢村還會隨時面臨再遭洪災的危險。
洪水一退,武警水電、交通部隊470多名官兵和上百台大型裝備,星夜馳援七里河,對受損嚴重的堤壩、河道、橋梁開展修復加固,同時對下游河道開始拓寬、疏浚。只用了6天半的時間,部隊官兵就在七里河兩岸建起了1200米堤壩,為保衛人民群眾安全築起一道銅墻鐵壁。
災後重建,更要讓百姓得實惠。
連日來,開發區城建部門組織專家,對轄區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房屋,逐戶逐房進行鑒定,避免次生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對農民家庭房屋、農作物損失,工礦企業損失,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損失,財政、民政部門及時協調保險公司、仲介公司進行評估理賠,最大限度為他們挽回損失。
百姓安危高於一切,百姓利益重於泰山。一雙雙溫暖的援手,讓災區群眾在逆境中逢生,在感動中振奮。淚,依然在灑,但“悲傷的淚”已化作“感動的淚”。
幹群同心——
12個受災村的“三清”工作基本完成
滿屋淤泥,所有傢具被洪水浸泡,原材料被毀,機械設備報廢……當時面對這一幕,南市屯村村民趙老喜和老伴一下子癱坐在地。老伴哭得像個淚人:“孩兒他爹,這可咋辦?”
如今,趙老喜不再因受災而沮喪,而是開始規劃自家的新生活。
趙老喜在公路邊開了一間木材加工門市,批發、零售各類傢具。洪災過後,村裏幹部幫他清理了院子裏的淤泥和垃圾,還幫他聯繫了當地金融部門。他和其他幾個重災戶已與金融部門進行了首次對接。“只要肯吃苦,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的。”趙老喜説。
這裡,是災區重建的主戰場,也是踐行群眾路線和“兩學一做”的大考場。災區重建,拉近了領導幹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更彰顯了執政為民的魚水深情。
之前,一些受災群眾還對區裏、鎮裏、村裏領導幹部不理解,有一些怨氣,而此次領導幹部奮不顧身地幫著救災,讓村民思想發生了180度大轉彎。
“我們平時光顧著自己做生意,很少跟村裏的幹部打交道。沒想到他們把自己的事都放棄了,主動過來幫忙。”東汪村村民丁俊橋感慨道,大災面前顯真情,黨員幹部真跟自家親人一樣親。
心在一起,則力必聚。
每天早晨7時,景家屯村黨員幹部準時到村委會集合,發揮自身熟悉村情的優勢,帶著機械、帶領人員到各自分包的街巷實施第一輪“三清”,幫助村民搬運受損傢具。深夜,第二輪“三清”正式開始。“晚上路上沒車、沒人,活好幹,能出數。”村黨支部副書記景建芳説。
在黨員幹部的帶動下,不少村民也自發加入“三清”隊伍,為重建家園盡一己之力。目前,開發區12個受災村的“三清”工作基本完成。
面對險情和災情,幹群同心、風雨同舟,顯示了堅不可摧的意志與力量。大家忙碌的身影,在邢襄大地勾畫出一幅幅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動人畫卷。
自強自救——
受災村已全部恢復供水、供電,部分絕收土地完成復耕,110家企業開始恢復生産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如今,邢臺經濟開發區的受災群眾已經從泥濘中走出來,抹去淚水,振奮起生産自救、重建家園的信心和希望。
板材廠的電機嗡鳴聲又響起來了——
8月1日,筆者趕到雙曉木業公司門口時,趙老闆正駕駛著叉車往車上裝貨。他説,廠子恢復生産已經3天了,大家都幹勁兒十足,這批建築模板近900張,將全部銷往西藏。“有了各方的支持,我們重建家園、恢復生産的信心更足了。”
在邢臺經濟開發區,板材産業是有著近30年曆史的傳統産業,並已形成産業集群。洪災過後,邢臺市政協積極動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等,指導受災企業生産自救。淤泥、垃圾清出去,受損電機修起來。目前,僅開發區東汪鎮趙麻村,就有20多家企業恢復了生産。
農作物搶種方案貼上墻了——
這幾天,幫扶開發區南市村的巨鹿縣,專門組織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該村田間地頭查看災情。“積水區要儘早、儘快清除秸稈,加快散墑速度,適宜分時段種植綠豆、早熟玉米、蔬菜等;其他受災較輕區域要清除倒折玉米,加強病蟲害防控,做好追肥,儘量把損失降到最低。”駐村工作組將這份生産自救方案印發成公告,張貼上墻,並印成300多份明白紙,發放給群眾。
村中超市又恢復往日的熱鬧了——
在王麻村,尹少偉經營的超市是最大的。洪災讓他的超市被迫歇業。工作組進駐該村後,迅速清淤,道路很快通暢。尹少偉處理掉被洪水浸泡的貨物,立即購運貨源,超市在災後第三天重新營業,現在營業額又恢復到災前水準了。
大災面前,等、靠、要解決不了長遠問題,自力更生、自救自強,才是最好的救災方式。連日來,從恢復生産到重建家園,自力更生、自救互助、自強不息是開發區受災群眾抗洪救災故事的共同主題,他們用堅韌、堅定、堅強,為不等不靠寫下新的注腳。
在開發區受災最重的大賢村,有一支青年突擊隊。三十多名18歲到46歲的青壯年成員聯合起來,清理街道內的淤泥死角,打掃街上的浮塵。
突擊隊成員高勝波的父親在洪水中不幸去世,他一直在救援前線忙前忙後,父親出殯當天回家,晚上又回來值班。成員高衛革也兩天一夜沒合眼。“大夥兒幾天幾夜回不了家,累了睏了在安置點瞇一會兒。志願者來幫我們,我們也要積極自救,咱們年輕,多出點力是應該的。”
男有青年突擊隊,女有女子突擊隊。作為大賢村女子突擊隊36名成員中的一員,張全景每天早晨6時都會準時來到安置點,洗菜、刷碗、打掃衛生。忙活完,回到家已是晚上9時。11天來,天天如此。張全景告訴筆者,她們就是想著能和遠道而來的志願者、幫扶隊一起,把大賢村建好,讓大家的生活早日步上正軌。
如今的開發區12個受災村,生産生活正在逐步恢復。目前,受災村的103個超市已全部恢復正常營業。居民、工業、副業均已全部恢復供電。110家企業開始恢復生産。農業生産正抓緊補救。截至目前,開發區累計完成農田排水2200多畝,人工除泥培扶措施950多畝,化學防治病蟲害3400多畝。36台深翻機齊上陣,部分絕收土地完成復耕。
修復堤壩、整治河道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全力推進。截至目前,全區15處決口已全部合龍,浸堤24處已全部封堵。連日來,在開發區黨委、政府的團結帶領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下,廣大受災群眾積極行動起來,全面開展河道整治。目前,影響搶險工程的建築已在最短時間內全部拆除,涉及大賢橋段的拓寬和橋梁拆遷已經完成,七里河在大賢橋附近的河道拐彎處已完成加寬取直,河道從40米拓寬到125米,最大承載量從40立方米/秒增加到約800立方米/秒,防災減災能力大大增強。
災區群眾相信也期待著,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