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基礎研究的春天,還會遠嗎?

2016-08-05 08:53:3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創新”就逐漸成為新一屆領導班子口中的高頻詞。十八屆五中全會,“創新”被列為全會公報中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更凸顯了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核心位置。同時,“加強基礎研究”也正式寫入全會公報當中。今年4月19日召開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技術的根源問題是基礎研究問題,基礎研究搞不好,應用技術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難發現,基礎研究和創新的根本性關聯已開始受到重視,這似乎預示著基礎研究的春天正在走來。今年6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在《自然》發文《推進中國的基礎研究》,文章指出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的科學研究主體多聚焦于短期或凝練技術的研發(R&D)。公共資金大都投向有應用前景的或急需的領域,如研製飛機發動機、高速列車、太陽能電池以及新藥設計,並期待其成果可在5-10年投入實用。對於一些成果産出週期較長、應用前景還不明朗且不是急需的基礎研究項目投入不足。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創新之舉始於基礎研究;今日中國,高層已經開始重視立足長遠的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的發展問題,這也是關乎國家自主創新發展的根本問題。一般,自主創新包含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大部分,其中原始創新是創新的起點和根本,立足於本國的基礎研究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雖然取得了重大經濟成績,但相當一段時間是依靠比較優勢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我們依賴的比較優勢包括:勞動力成本低、自然資源豐富、市場巨大等生産相關要素;我們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規模效應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相關技術過於強調引進而不是自主創新。為此,我們在經濟進步同時,也付出了一定代價:環境惡化、産能過剩、技術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2014年,中國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超過50%)等等問題日漸暴露。當下,創新驅動國家戰略事關重大、且日趨緊迫。

  從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提出“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國家戰略開始,中國在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上取得了重要成就,這些也都屬於自主創新的環節,高鐵就是其中的成功的典範。但是,在自主創新的核心環節原始創新上,我們正面臨關鍵而緊迫的任務。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在原始創新的基礎研究環節上投入太少。

  衡量基礎研究的投入除了絕對數值外,還有個相對值的重要指標——基礎研究強度,該指標的數值是基礎研究佔全部科研經費的比值。中國基礎研究強度近年來均不到5%,而大部分發達國家基礎研究強度在15-25%,2012年美國的比例為16.5%。當然,值得肯定的是,隨著近年來中國領導層對創新與基礎科研的重視,中國R&D經費強度和總量不斷攀升。科研經費投入不斷增加的良好勢頭為中國的創新驅動國家戰略和轉型發展提供了好的科技基礎。以下圖一數據顯示,中國近年來的基礎研究投入數量有迅速增加,總數值從2001年的100多億元到2014年600多億元;但這主要基於科研經費的大盤上漲帶來的溢出效應,基礎研究強度(基礎研究對科研經費總額的佔比)一直都很低,維持在5%左右,並有降低的趨勢。這説明,我們對科技創新的重視是不斷增強的,但是我們對基礎研究、對科學知識的理論基礎卻缺乏重視。

  圖一:近年來基礎研究投入概況

  圖片默認標題

  新中國成立後,其科技規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規劃科技,技術先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科技規劃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既與傳統思想有關聯,也與戰爭歷程中起決定因素的技術有關聯。因此,早在1956年,周恩來在《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中就批評了這種忽視現象,“如果我們還不及時加強對長遠需求和理論工作的注意,那麼我們就要犯很大的錯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建立自科基金、973項目等方式推動基礎研究逐步發展;並通過引進先進技術等方式迅速縮小了與外部先進科技的差距,並在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方式上取得了科技創新系列成果。這些也為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心任務,提供了科技支撐。

  今天,在圍繞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領導核心的黨的帶領下,中國發展正步入一個新階段——創新驅動戰略下的新發展階段。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號召下,社會大規模的創新必然需要更為強大基礎研究作為持續的支撐,不斷引進的技術已難以應對不斷發展的節奏和高昂的成本。科技創新的社會基礎需要更廣泛佈局,從基礎研究到引進技術(或技術創新)之間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補,基礎研究的薄弱基礎緊迫需要夯實,基於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任務非常迫切。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核心技術的根源問題是基礎研究問題,基礎研究搞不好,應用技術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指出了基礎研究的本質是科學創新,科學創新是技術創新和産業創新發展的源頭。中國正在創新驅動戰略指引向民族復興的強國偉業的進程當中,加強基礎研究的隊伍、放寬基礎研究投入、拓展基礎研究投入渠道、宣傳基礎研究的重大意義等等都將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舉措,都是推動科學創新的關鍵步驟。

  目前,國家對基礎研究投入很有必要大力拓展(相對最自由的自科基金,投入渠道受眾面也很有限:申請人必須挂靠有資質的單位,且一般需要以團隊方式申請,成功率也往往不足三成),而社會及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非常之少、更需要經歷從無到有的跨躍式發展,這又需要大大加強基礎研究投入重要性的宣傳工作。此外,基礎研究工作者,在申報項目和結題過程中,經常面對系列繁瑣複雜的財務規定,消耗大量時間精力於預算和決算當中,這也是同樣是改革的重點方向。

  所幸,值此寫稿之際的2016年7月3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該意見為基礎研究工作者等廣大科研工作者鬆綁,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相對而言,基礎研究工作者的收入渠道有限,最需要中央財政的支持,他們將會是該新政施行後受益較大的群體,此舉也會為基礎研究的發展提供更靈活自由的資源。從這一點,我們再次看到了中國基礎研究的改革希望!

  基礎研究的冬天已沉寂良久,春天還會遠嗎?(鄧峰)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