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再談供給側(去杠桿篇)
編者按:
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統攬全局,針對當前經濟新常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戰略,並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形成了“三去一降一補”這一具有重大指導性、前瞻性、針對性的經濟工作部署。針對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對改革提出新要求。目前,隨著五大任務的持續推進,改革成效已經開始顯現,我們必須把握好經濟發展新常態這個大邏輯,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壓力為動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
我們該如何客觀地看待成績與難點?如何更好地推進完成五大任務?人民網記者通過專家座談、基層調研等形式,選擇五大領域、七個地市以及多家企業進行深度採訪,並就各地取得的經驗、成績進行了全面梳理。從今天起,本網將推出“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系列報道”,全面反映各行各地貫徹落實、精準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探索實踐,以期為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
在遼寧省,東北特鋼遭遇的連續債務違約,展現著去杠桿進程中並不溫和與難解的一面。
7月27日,東北特鋼集團大連基地一名員工在操控調質爐鋼材出爐。(圖片來源:東方IC)
這是一家能夠為火箭、潛艇生産特殊用鋼的地方國有企業,也是北方地區上一輪國企整合中誕生的“特鋼航母”。産品有銷路,設備有價值,經營狀況要優於大部分鋼鐵企業——2015年企業利潤總額2.2億元,較上年增長30%。
然而,就是這家擁有與市場博弈和談判資本的省級骨幹企業,開創了地方國企違約紀錄,4個月內先後7隻債券出現違約,投資人、承銷人與東北特鋼及遼寧省政府之間陷入膠著。
這只是揭開了眾多高杠桿企業生死困局的冰山一角。它的兩難,也只是去杠桿進程中面臨的一個微瀾。
“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杠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5月9日的文章中強調,當前最重要的是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積極穩妥推進去杠桿。
2016年已經行程過半,去杠桿任務進展情況如何?市場進行了哪些探索?今後將如何推進?人民網記者就此進行了調研採訪。
面對債務違約困局,創新債務融資辦法勢在必行
高杠桿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揮之不去的隱憂。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的研究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債務總額為168.48萬億元,全社會杠桿率為249%。其中,非金融企業部門的債務問題尤為突出,債務率高達156%。
去杠桿的主攻方向是去企業的杠桿。而資金密集、産能過剩行業首當其衝。東方金誠評級總監剛猛表示,下半年鋼鐵、煤炭開採等過剩産能行業的到期債券將密集出現,僅8月就有約800億元。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去杠桿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市場化和法制化的原則,同時政府應發揮市場建設者和社會保障的作用。
在資産負債率不斷高企的情況下,一些企業也開始嘗試債務融資工具的創新,通過改變融資結構來降低杠桿率和融資成本。
吉林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公佈了電費收益權證券化計劃,以四家下屬公司未來電費收益權為基礎,擬發行不超過10億元的資産支持證券,用於補充公司營運資金。公司表示,通過該計劃,可以優化短期貸款結構,降低融資成本,有利於業務更好的發展。
多位專家向記者表示,對負債率偏高,但未來又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的企業來説,收益權證券化是調整債務結構、降低資産負債率、降低財務費用的新途徑,可以幫助企業進行直接融資,提前回收部分未來收入,緩解前期投資資金壓力,降低企業成本。
工商銀行投資銀行部總經理李峰表示,企業的高杠桿也往往伴隨著相對較高的融資成本,通過創新債務融資工具,提高直接性債務融資的比例,可更好地促進企業降低杠桿率和融資成本。可通過資産證券化等手段,將企業存量資産以證券化形式移出表外,改善企業流動性和資産負債表。
近年來,工商銀行已經完成了諸如廣州長隆32億元主題公園入園憑證資産證券化項目、浦發集團15億元應收賬款資産證券化項目等項目,為企業去杠桿和降成本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長期關注推動資産證券化發展的國開行原副行長高堅,在日前的一個公開論壇上也表示,隨著金融市場的深化發展,各種股權、債權、遠期,甚至是違約債務等都可以做成資産證券化産品,可以幫助企業快速的去杠桿、去庫存,把重資産轉成輕資産,輕裝上陣。“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中去杠桿去産能,可以把資産證券化更好的運用起來,改變過去用行政辦法,而更多依靠市場化的辦法。”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