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專家解讀《“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2016-08-09 05:48:09|來源:新華網|編輯:楊玉國

    【編者按】

  8月8日,國務院正式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下稱“規劃”)。該規劃是國務院確定的22個國家重點專項規劃之一,對我國未來5年科技創新做了系統謀劃和前瞻佈局,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細化落實。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呂薇、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等三位來自規劃顧問組的專家,以及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對規劃做了集中解讀。

  新華網北京8月8日電(淩紀偉)8月8日,國務院正式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下稱“規劃”)。

  規劃共分8篇27章,從創新主體、創新基地、創新空間、創新網絡、創新治理、創新生態六個方面提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要求,並從構築國家先發優勢、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拓展創新發展空間、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等六個方面進行了系統部署。

  規劃提出12項主要指標,其中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從現在的18位提升到第15位,科技進步貢獻率從現在的55.3%提高到60%,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由現在的15.6%提高到20%。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步走”目標。《“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作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前制定的最後一個五年規劃,它有何新特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認為,規劃突出頂層設計,堅持有序推進,充分體現了需求驅動和創新驅動的緊密結合,特別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進一步確立了邁向創新型國家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的總體目標,進而部署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

  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認為,首先這是一個科技創新的規劃,它不僅關注科學技術研究、改革和發展,更是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創新的全鏈條進行的一次整體規劃。其次,規劃更加注重科技的超前引領性,更加關注依靠創新構建先發優勢。第三,規劃非常關注經濟新常態、産業轉型升級方面的問題。第四,規劃體現國家戰略意圖和重大部署,比較體系化地提出在深海、深藍、深空、深地等能夠拓展國家戰略利益、保證國家戰略優勢的領域的考慮部署。

  近些年,國家陸續發佈了多個涉及科學技術的規劃,但《“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是國家首次將“科技創新”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頂層規劃。

  一直參與規劃制定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呂薇深有體會地説,“這體現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科技與創新的結合。”她表示,創新是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産品開發到成果轉化和市場開拓的全過程,創新不僅僅是科技概念,更重要的它是一個經濟概念。規劃體現了科技和經濟、科技和創新的結合,它不僅包含了科技政策,還包括經濟政策、財稅政策、貿易政策、産業政策、金融政策、知識産權保護等,實際上它是一個政策包。

  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看來,在22個專項規劃中,科技創新規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指出,從國際上看,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能力的競爭,中國必須牢牢抓住這一輪科技革命引領産業變革的機會。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不管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産業結構調整,背後都需要依靠創新,其中科技創新發揮著重要作用。他認為,未來中國的發展對於創新的期待和需求非常高,而本次出臺的規劃覆蓋面很廣、涉及領域很寬,可以説有針對性地回應了這種需求和期待。

  據悉,在制定規劃前,科技部花費一年多時間,專門組建三十多個不同課題進行前期研究,包括對《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施行情況進行評估,對國家重大專項的中期評估,對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狀況的技術預測等。

   熱點解讀

   □ 分層次部署建設區域創新體系

  規劃在第11章提到充分發揮地方在區域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優化發展佈局,創新體制機制,集成優勢創新資源,著力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引領帶動區域創新水準整體躍升。

  對此,呂薇認為,規劃構建了分層次建設區域創新的體系。她分析説,比如對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部署是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第二個層次是要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創新發展,第三個層次就是建設帶動性強的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第四個層面是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中國各地區域發展不均衡,要素佈局、創新能力相差大,不可能齊步走,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環境,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呂薇説。

   □ 全方位融入和佈局全球創新網絡

  規劃在第14章提出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實施科技創新國際化戰略,積極融入和主動佈局全球創新網絡,深度參與全球創新治理,全方位提升科技創新的國際化水準。

  對此,薛瀾認為,現在是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體系都不能閉門造車,一定要全面開放,才能保證新的知識、新的人才全方位的流動,使得資源有效配置。不管是吸引海外人才歸國創新,還是歡迎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對豐富創新生態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於參與全球創新治理,薛瀾建議,一是完善開放機制,全方位引導資源流動和有效配置;二是在國家層面營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包括吸引海外資源到中國建設創新中心,制定技術移民政策,加強科技合作等等;三是在全球科技創新治理,包括創新規則制定,知識産權保護,技術標準制定等方面,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要發出自己的聲音,確保擁有公平參與的機會;四是中國科學家要主動參與到國際科技創新和交流活動中。

   □ 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應相輔相成

  規劃第8章提出堅持鼓勵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增強創新驅動源頭供給,顯著提升我國的科學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對此,劉德培院士指出,有目標導向、有任務要求的研究,一般都是由需求驅動的,它所取得的成果能很快轉化為現實生産力。但顛覆性的技術需要源頭創新,源頭創新可能經歷多次失敗,甚至被反復爭論,最終創新的思維在碰撞中産生,這樣的研究屬於自由探索。自由探索的成果可能會催生新的學科,推動科學研究和經濟社會發展,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就是自由探索的結果,這表明自由探索、學科交叉滲透會産生全新的動力。

  “自由探案和目標導向兩個應該相輔相成。”劉德培説。

   □ 部署啟動15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

  規劃第4章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在實施好已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基礎上,面向2030年再部署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新部署的15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包括量子通信、腦科學、深空探測等6個重大科技項目,以及大數據、智慧製造和機器人、智慧電網等9項重大工程。

  許倞指出,這15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是面向2030年的戰略部署,在論證過程中的指導思想就是這兩類項目要形成遠近結合、梯次接續的格局。

  許倞認為,重大專項對於提升國家在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解決國家面臨的重要問題發揮了突出作用。比如,面對埃博拉、寨卡病毒,中國能夠率先或比較早的研製出病毒的防禦疫苗,建立起快速反應機制,這得益於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專項的實施。他説,新的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生物、信息技術催生出新的業態和新的産業。瞄準未來新挑戰,再部署一批體現國家重大戰略意圖的重大項目,既是對總結前面重大專項基礎上的再發展,也是面向未來的一個新佈局。今年年底,根據每個項目的特色,將抓緊啟動這些新項目。

   □ 創新文化是創新生態環境的重要要素

  規劃第24章提出營造激勵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增進科技界與公眾的互動互信,培育企業家精神與創新文化。

  對此,薛瀾認為,現代科技發展速度非常快,許多新的技術應用存在不確定性甚至風險,而公眾對這些風險的認識往往不足或不全面,這就需要科技界和公眾加強有效對話,化解潛在風險。公眾也要樹立科學精神,正確認識科學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呂薇認為,創新文化是創新生態環境的重要要素。創新是有風險的,創新文化的一個核心就是敢為人先,在創新的過程中,大家要學會寬容失敗,創新文化是潛移默化的,而文化是很難複製的。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