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貴州扶貧的成功經驗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貴州少數民族精美的服飾文化(攝影:賽達特·阿依登)
在貴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就業的當地少數民族民眾黃朝琴(攝影:賽達特·阿依登)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賽達特·阿依登):長期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扶貧,對扶貧工作常抓不懈,取得了可喜成績。通過參加此次“2016CRI人權紀實貴州行”的採訪活動,我看到這方面的鮮活實例。
我訪問了貴陽國家農業科技園。這個園區是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的。整個園區總面積達1萬公頃,總投資達8億2千萬元左右。這個農業園是按照現代公司理念和電子商務模式進行運作的。它的成功運作,在提高當地群眾的收入的同時,還大幅提升了當地的苗圃栽培、種子繁育以及水果、蔬菜種植水準,加強了中醫藥植物的研究和推廣。園區對於促進當地民眾的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給近萬名當地群眾提供了高品質的工作崗位。
在貴州省荔波縣,我親身感受到了當地各族人民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的進展。荔波有著“地球綠寶石”的稱號,這裡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在當地政府生態移民的政策支持下,曾經居住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原始森林裏的少數民族群眾如今走出了深山,來到生産生活條件更好的村鎮。他們住上了更好的房子,有的還開起了自己的“農家樂”,有的銷售旅遊紀念品。就這樣,他們用不著背井離鄉,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隨著當地政府旅遊扶貧工作的不斷推進,當地苗、布依、水和瑤等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更紅火。
在此次採訪中,我還見到了象花一般美麗的貴州當地少數民族。比如苗族,他們世居深山,創造了悠久的文明和精美的服飾文化。他們的服飾就是記錄他們自己歷史的證明。
中國政府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廣大農村人口擺脫了貧困,在今後的幾年裏,中國人民還將進一步付出努力,以實現在2020年之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