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太平洋艦隊司令訪華體現中美軍事關係“新常態”

2016-08-11 08:31:0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8月8日,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斯考特·斯威夫特訪華,除與北海艦隊司令袁譽柏會談外,斯威夫特還應邀參觀中國海軍“大慶”號護衛艦,並與袁譽柏一同登上應邀訪問青島的美國“本福德”號驅逐艦。斯威夫特及美國軍艦的中國行不僅讓美國部分媒體感到“不適應”,中國部分民眾也感到疑惑,因為7月份中美還因南海問題、“薩德”入韓問題交鋒激烈,怎麼會突然從陰雲密布轉為陽光明媚?事實上,無論是中美7月份的交鋒,還是如今斯威夫特訪華,都是中美軍事關係進入“新常態”的一種體現。

  眾所週知,中美軍事關係近年來取得了明顯發展。機制層面,中美兩國2014年4月共同推動達成《海上意外相遇規則》(CUES),同年11月雙方簽署《關於建立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信任措施機制的諒解備忘錄》和《關於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的諒解備忘錄》,2015年6月又達成了《中美陸軍交流與合作對話機制》。這些協議及其隨後達成的附件為中美軍事關係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兩軍交流層面,中美兩軍高層間的交流不僅更加頻繁和深入,而且也逐漸走向“準機制化”,因中美關係其他領域發生摩擦遭中斷的跡象越來越小。在聯演聯訓方面,中美兩軍的聯演聯訓不僅日益增多,在內容方面也不斷突破。如中國海軍已連續兩次參加美軍主導的“環太平洋”多國聯合演習,中國海軍艦艇編隊2015年11月首次到訪美國東海岸並與美國軍艦在大西洋開展聯合演習,中國基層官兵同月也首次踏上美國本土與美軍官兵舉行聯合演練。凡此種種,均表明中美軍事關係已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水準,已由兩國關係中的“短板”變為“亮點”。這是不容否認的巨大進展。

  然而,高速發展的背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影響中美軍事關係發展的三大障礙,即美國對臺軍售、美國艦機對中國近海的抵近偵察、美國對華歧視性法律,至今依然沒有解決,且短期內看不到解決的希望。近年來,美國艦機對中國近海特別是南海島礁的抵近偵察甚至挑釁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增多之勢。

  其次,中美在南海、“薩德”及網絡、太空等領域的分歧甚至衝突也愈加突出。以南海問題為例,在所謂“南海仲裁案”結果出籠之際,美國不僅派兩艘航母到南海及其鄰近地區為菲律賓“撐腰”,還聯合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在“仲裁結果”出籠後向中國施壓,要求中國接受“仲裁結果”。對此,中國不僅在外交和輿論方面對美國的言行進行反駁,還在“仲裁結果”出籠前後在南海舉行大規模軍演,並派空軍赴南海開展常態化戰鬥巡航,充分展示了中國不屈服於任何壓力、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決心。

  第三,兩國軍方內心深處對對方的不信任難消。美國方面,包括參聯會主席鄧福德、海軍作戰部長理查德森、太總司令哈里斯等在內的軍方高層均將中國軍力發展視為威脅,認為中國軍力的發展將對美國在亞太的“介入”能力構成挑戰。鄧福德還公開將中國排在美國所面臨的威脅排行榜第二位。近日,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發佈了一份名為《與中國開戰:設想不敢想之事》的報告,臆測中美兩國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和場景,建議美國增強與中國進行持久作戰和多維度作戰的能力。中國方面,2015年5月發佈的《中國的軍事戰略》也明確表示,“個別國家對華保持高頻度海空抵近偵察,海上方向維權鬥爭將長期存在”,因此軍事鬥爭準備要“突出海上軍事鬥爭和軍事鬥爭準備”。顯然,能夠並敢於對中國“保持高頻度海空抵近偵察”的國家只有一個,無需明言。

  正是基於以上兩種看似相互矛盾的態勢,中美兩軍高層間的互訪和交流才顯得愈加重要。這種交流一方面能夠減少雙方的猜忌和不信任,防止雙方因誤解走向誤判,確保兩軍關係“不斷鏈”;另方面也展現了中美軍事關係的一種“新常態”,即衝突與合作、摩擦與交流並存,體現了中美軍事關係的複雜性和特殊性。這也表明兩軍高層都認識到了兩軍關係的重要性,都有意與對方繼續發展兩軍關係。斯威夫特及此前理查德森在所謂“南海仲裁案”後接連訪華正是體現了這一“新常態”。(賈春陽 博士,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