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舉行
詩人北島在詩歌藝術節活動上為粉絲簽名。攝影:段雪蓮
國際在線報道(駐英國記者 段雪蓮):當地時間8月11日至13日,2016徐志摩詩歌藝術節在劍橋大學舉行。包括北島、楊煉和歐陽江河等中外詩人、藝術家參與活動,並就詩歌創作等話題進行了交流。
新月派代表詩人,散文家徐志摩曾于1921-1922年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就讀,他的詩歌作品《再別康橋》為無數中國讀者勾畫了心目中劍橋大學的最初印象。近一個世紀之後,這位青年詩人在中英文學藝術交流方面所做的貢獻仍産生著深遠的影響。
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創立於2015年,旨在推動中英詩歌和藝術界的溝通。在談到中國校友徐志摩時,詩歌節主席、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教授艾倫·麥克法蘭表示,徐志摩與劍橋的相遇,時機剛好,“他之前留學美國的經歷和在倫敦居住的那段時間,英語語言能力長進飛快,溝通已經沒有障礙,而劍橋的學者和知識分子對中國的了解不多,渴望能得到更多信息,所以他能夠參與到高層次的、有深度的對話中,包括對哲學、文學、經濟和政治等話題的討論。如果他當時是第一次出國,那麼很有可能不會那麼輕易地融入劍橋的學術圈。”
交友廣泛的徐志摩在劍橋學習期間結識了一批恩師摯友,其中包括政治學家與哲學家狄更斯和畫家羅傑·弗萊。麥克法蘭教授介紹説,當時的國王學院,正處於學術繁榮的“黃金時期”,“他很幸運,他到劍橋的時候,國王學院正處於文學和藝術創新的前沿,也是在那個時期,以弗吉尼亞·伍爾夫和E·M·福斯特為代表的布魯姆斯伯裏派文學團體最為活躍,所以説,他經歷了劍橋非常關鍵的時刻。”
在一篇回憶英國求學經歷的文章中,徐志摩曾這樣形容劍橋帶給自己的影響:“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也是在這段時間裏,徐志摩開始大量閱讀英國浪漫主義詩歌作品,並在劍橋優美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激發下嘗試詩歌和散文創作,“任何了解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人都知道,它的核心就是回歸自然,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代表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濟慈、雪萊都善於從自然中尋找靈感,他們的作品都非常富有力量。在短時間內密集地閱讀學習這些浪漫主義詩作,必將對徐志摩的創作産生影響。受到這些詩歌的啟發,再加上他個人的浪漫主義情懷,促使他成為一名詩人。”
2016年,由麥克法蘭教授主編的《徐志摩在劍橋蛻變——位中國詩人與劍橋的故事》出版,詳細記述了徐志摩在劍橋的求學經歷。此外,麥克法蘭教授創立並主持的劍橋康河計劃還在2014年推出了“徐志摩、劍橋與中國”影像展。
作為康河計劃的最新項目之一,2016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邀請中英兩國及歐洲的詩人共聚劍橋,舉辦詩歌朗誦會並圍繞“花園”這一主題展開詩歌藝術領域的交流。開幕式上,中國當代詩人北島朗誦了作品《時間的玫瑰》。
“鏡中永遠是此刻
此刻通向重生之門
那門開向大海
時間的玫瑰”
而詩歌節主席麥克法蘭教授則朗誦了徐志摩作品《再別康橋》的英文版,向詩人致敬。
“Silengly I am going
As silently I came
I shake my sleeves
Not to bring away a patch of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