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老兵緣何無家可歸:申請補助費時 政府項目沒效果
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公佈的數字顯示,2014年美國共有4.7萬名無家可歸的退伍士兵。圖為五角大樓城地鐵站中一位無家可歸的老兵。本報記者 張朋輝攝
核心閱讀
美國退伍老兵規模龐大,且長期面臨諸多現實困境。根據美國勞工部公佈的數字,2016年美國退伍士兵達到2120萬人,佔美國成年人口的9%,每年新退伍的士兵約20萬人。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公佈的數字顯示,2014年美國共有4.7萬名無家可歸的退伍士兵。此外,還有13萬多退伍士兵生活在收容所或者過渡安置機構。除了無家可歸外,退伍軍人在醫療、融入社會等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缺乏謀生技能,很多還有心理問題,老兵融入社會困難
在4萬多名無家可歸的退伍士兵中,96%為單身男性,56%的無家可歸者是來自貧窮的少數族裔社區,多數是非洲裔和拉丁裔。這些人年齡差距大,有的老兵參加過反法西斯戰爭,而年輕的退伍軍人有的參加過空襲伊拉克的行動,剛剛退役就陷入無家可歸的窘境。
近年來,美國軍隊中女性比例增加,無家可歸者中,女性老兵的人數也迅速增加,從2006年的150人增加到2011年的1700人。2011年,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資助的老兵中,18%是女性。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的研究顯示,女性老兵無家可歸的概率比其他群體高2到3倍。
此外,還有150萬老兵生活在無家可歸的邊緣,這些人收入的一半以上用於支付房租,一旦發生變故,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救助,將陷入無家可歸的境地。由於老兵的結婚率低、離婚率高,有20%的人獨自生活,社會融入度低,他們在應對困難和挑戰方面能力有限。
美國保德信金融集團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2009年至2011年,參加過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的老兵失業率超過10%,大大高於社會平均水準。退伍軍人一旦陷入無家可歸,回歸社會需要花費數年時間,遠遠高於社會平均水準。研究顯示,2/3的老兵在融入社會過程中面臨較大挑戰,69%的人表示缺乏謀生技能,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是最大的困難;有60%的人認為從軍隊到企業面臨著“文化障礙”。
美國“老兵之友”組織(也稱美國無家可歸老兵中心)是專門為幫助老兵提供政策建議的非政府組織,該組織項目主管本傑明·皮普爾斯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老兵無家可歸的原因很複雜,但主要有兩點,一是就業問題,能不能在退伍之後順利找到合適的工作,融入社會。二是心理問題,能否儘快調試,適應新的生活。”
很多老兵還有嚴重的心理問題,成為融入社會的障礙,尤其是曾經參加過海外戰鬥的士兵心理調適更加困難。“海灣戰爭綜合徵”“伊拉克綜合徵”等給退伍士兵帶來長遠傷害,每3名從海外行動中歸國的美軍士兵,便有1人被診斷為患有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退伍軍人事務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有7400老兵自殺,平均每天約有22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此外,老兵面臨嚴重的心理問題,有約14萬人因犯罪入獄。
醫療網點少,接受治療不便,針對老兵的公共服務存在很多問題
2010年奧巴馬政府發起了幫助無家可歸老兵的“開門計劃”,旨在通過國會、州長、市長、私營機構和慈善機構等各方的共同努力,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幫助。2014年,白宮、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發起“市長的挑戰”項目,目標是徹底消除老兵流落街頭的現象,項目實施以來,取得了一些進展,無家可歸者人數大幅下降,不過離實現目標仍然有很大距離。
實際上,美國自1944年以來,相繼出臺了《退伍軍人權利法》等多項優惠政策,在就業培訓、教育等方面為老兵提供幫助。2016年,美國聯邦政府有關退伍軍人住房、醫保等方面的開支合計超過1800億美元,有2/3的老兵能夠得到不同形式的支持。不過,超過半數的人表示,政府的項目“沒有效果”。
美國在海外連年用兵,各種形式的軍事部署不斷,美國退伍老兵中有430萬有不同程度的殘疾。“9·11”之後退伍的老兵約1/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殘疾,人數達到120萬。但是申請政府補助耗時費力,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歸來的老兵中,有45%的人申請傷殘補助平均審批時間達8個月。
此外,退伍軍人醫療網點少,接受治療不便,這就造成老兵申請醫療補助等不方便,政府部門效率低下造成大量申請積壓,嚴重影響服務效果。
皮普爾斯説,目前美國針對老兵的公共服務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是效率低下。政府部門必須簡化程式,提高效率,為老兵提供個性化方案,才能減少流落街頭的老兵。
《紐約時報》8月初在一篇社論中認為,美國政府對無家可歸退伍軍人的承諾“破産”了。文章説,美國政府似乎一直都處在出臺政策、忽視、忘記、重新發現的惡性循環中,奧巴馬政府消除無家可歸者的五年計劃陷入了“星際迷航”。
(本報華盛頓8月1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