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快餐何時能比拼日本?
前幾天,與一位剛從日本回來的友人閒聊。他的一大感觸,就是在日本新幹線上,即使是快餐也做得小巧精緻,讓人食欲大增;不像中國的高鐵,只有三四種味道一般的盒飯,到了飯點,密閉的車廂裏還充斥著濃郁的速食麵味道。據説,很多人寧可吃速食麵而不吃高鐵快餐。
他肯定不是媚日,而是更多反思。畢竟,中國高鐵已成為“中國製造”的一張名片,從速度、安全等各個方面,都不輸于日本新幹線,但獨獨在同等價格的高鐵快餐上,中國高鐵不如日本新幹線。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我們中華民族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擅長吃的一個民族,但這種優良傳統竟然沒有保持到高鐵上。
這怪乘客嗎?似乎不是。中國很多條高鐵線路都遠遠長于日本新幹線,這意味著相當多數乘客有較長時間在高鐵上,簡單地説,吃飯需求相當旺盛。但顯然,中國高鐵上品種不多、口味乏善可陳、價格卻和日本新幹線不相上下的盒飯,讓很多人要麼選擇餓肚子,要麼選擇隨身帶速食麵充饑。有強烈的需求,但卻沒有合適的消費對象。
中國高鐵的這種有趣狀況,其實表現在中國經濟的很多方面。比如,還有很多的中國機場,不少乘客雖然已是饑腸轆轆,但看到哪怕是快餐店都望而卻步,因為一碗其他地方只賣一二十元人民幣的普通麵條,在中國機場不掏出個六七十元人民幣你吃不到。
中國高鐵、機場的怪現象,其實也正是中國購買力外流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大量中國人赴海外旅遊,有時遊玩倒是其次的,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為七大姑、八大姨購買各種消費品,從電腦、電飯煲到各種衣物鞋襪,再到電馬桶蓋,一應俱全。很多商品買回來一看,還都是“中國製造”。
這挺讓人啼笑皆非的——“中國製造”跨洋過海到了美國、日本、歐洲,又被中國人買下來,隨後再萬里迢迢回到國內,完成了一次環球旅行。但也別怪中國人傻,因為這些國外買回來的“中國製造”,同樣的品牌同樣的東西,價格竟然比國內還便宜,而且很多人還覺得這樣用得更安全、更放心。
這其實正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今天的中國,其實不是消費能力不足,而且供給産品與消費需求嚴重脫節,很多性價比更高更合理的産品,國內買不到,這不僅與中國製造大國的地位嚴重不符合,更導致了購買力的嚴重外流。試想一下,如果這些購買力都留在國內,經濟挑戰或許也不會像現在這麼嚴峻了。
這其實可以通過市場的手段來解決。中國高鐵盒飯的名聲不佳,應該與壟斷經營有著一定的關係;如果能像日本新幹線一樣,放開招投標,讓更多廠商相互競爭,提供最優質的産品,相信中國高鐵的盒飯價格就會降下去,樣式也會豐富起來。到時候,消費量自然也會增加,利潤所得也應該比目前壓抑消費獲得的利潤更高,後者儘管是暴利,但消費量小,利潤自然有限。
高鐵是高投入的産業,京滬高鐵去年盈利約66億元人民幣,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賺錢的高鐵。以去年運送1.3億旅客計算,差不多從每個人身上賺了一份快餐錢。如果我們把快餐做得比日本新幹線還要豐富,讓更多的旅客購買快餐而不是吃速食麵,高鐵盈利會不會更高呢?(劉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