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草原歌者呼和牧人:帶著蒙古音樂行走他鄉

2016-08-17 17:09:26|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谷士欣

  今年初,呼和牧人終於定下了新樂團的名字——TALAST。他説,在蒙語裏,這是至高無上的含義。“我們要把蒙古音樂唱給更多人聽,蒙古文化不止屬於蒙古族人,它是民族文化至高無上的瑰寶,是所有人的精神財富。”

  89年的呼和牧人,與800萬“北漂”一樣,離開家鄉,執著于夢想,為未來奮鬥和打拼。七年前,當他把“帶著蒙古音樂走出內蒙古”的想法告訴導師,就已經做好了獨自承受孤獨和失落,面對困難和未知的準備。

  草原歌者呼和牧人:帶著蒙古音樂行走他鄉

  蒙古族青年歌手呼和牧人做客中國青年網接受專訪。中國青年網記者朱夢琪攝

  來北京三年,呼和牧人覺得自己最大的改變,就是比以前更熱愛蒙古音樂,這種愛是深入內心,深入骨髓,甚至,融于生命。

  純、真、誠,是蒙古音樂帶給呼和牧人最大的心靈觸動。“不論任何時候,它給予我追逐音樂夢想,傳播民族音樂的勇氣和信心,更是我做人處事的原則,和尋找人生方向的指引。”

  蒙古音樂,是情感,是寄託

  每當追溯自己癡情於民族音樂的源頭,呼和牧人總會想起兒時,奶奶在床邊哼唱的搖籃曲,父親拉著蒙古四胡的陶醉神情,還有母親那高亢悠遠的長調民歌。

  蒙古人對於音樂的熱愛仿佛是刻在骨子裏的,草原上的歌者,是人們賦予這個馬背上的民族最貼切的稱呼。蒙古族傳統音樂記錄著蒙古族遊牧生活的歷史發展形態,體現著蒙古族的性格內涵,同時也表達了蒙古族對自然宇宙哲學性的思考和體悟,被視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對於出生於科爾沁草原扎魯特旗的呼和牧人來説,蒙古族音樂是縈繞在他童年記憶裏熟悉的旋律,飽含著他對家庭和民族最純粹的情感,甚至是他對外界事物認知的開始。

  “天空藍,草原綠。父母恩,孩兒心。日月光,照大地。父母恩,孩兒心……”正如這首長調民歌《父母恩》教會呼和牧人“孝為先”的道理,他不斷地從富含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的音樂中汲取先人的智慧,獲得思想的靈感。

  談及自己的音樂啟蒙,呼和牧人最感激父親和高中音樂老師薩日娜。“父親讓我不懼舞臺、熱愛表演,薩日娜老師則讓我發自內心地喜歡上蒙古族長調。”

  在呼和牧人眼中,父親是一位傑出的歌者。“我父親會演奏很多種蒙古族樂器,在我小時候,父親會讓我在客人面前演唱,他用手風琴為我伴奏。”呼和牧人坦言,那時的他並不理解父親為何要讓他在眾人面前表演,直至自己開始上臺演出,他才明白父親的苦心。“他希望我能不辜負自己的天賦,能在真正展現自我的時候把握機會。”

  草原歌者呼和牧人:帶著蒙古音樂行走他鄉

  蒙古族青年歌手呼和牧人。本人供圖

  時至今日,呼和牧人仍然清晰記得薩日娜老師第一次在課堂上演唱呼倫貝爾民歌《圓蹄棗溜馬》時的情景。“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那是我覺得足以震顫心靈的音樂。”在扎魯特旗蒙古族第一中學學習了兩年樂理知識後,呼和牧人在高三時期專攻于長調民歌。

  不論是因為童年記憶,還是少年時深深紮根于內心的音樂夢想,呼和牧人在高考志願單上只填報了一所大學——內蒙古大學。就讀藝術學院學習長調專業,成為他邁向自己人生夢想的起點。

  長調民歌,是表達,是述説

  回想起自己大學時在門外偷聽美聲專業的學生上課,而常常在老師打開門的瞬間尷尬地跑開,呼和牧人總會不禁笑出聲來。“當時我希望能盡可能掌握更多的唱法,將長調融入不同的元素,形成專屬的個人風格。”

  呼和牧人的想法得到導師格日勒圖教授的支持。作為自稱為“老雁”的蒙古族長調大師歌王哈扎布先生親自命名的七位“雛雁”之一,格日勒圖是中國第一位研究蒙古族長調民歌獲得博士學位者,也是中國第一位長調專業的教授。“能師從於格日勒圖教授學習長調是我莫大的幸運,不論是對於長調文化的理解和發聲技巧的掌握,還是音樂風格與創作思維的形成,導師對我的幫助和影響都非常大。”

  初學長調時,呼和牧人選擇了面臨失傳的潮爾長調。潮爾長調是蒙古族宮廷歌曲的一種,歌詞莊重嚴肅,含意古樸、思想深刻。現存的曲目共有10首,憑藉優秀的嗓音條件,呼和牧人學習了其中8首。呼和牧人覺得,多一個人繼承,寶貴的民族文化就多了一絲延續的可能。

  草原歌者呼和牧人:帶著蒙古音樂行走他鄉

  呼和牧人在《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電影音樂會》演唱民歌。本人供圖

  民族、美聲、通俗、搖滾,乃至西方流行音樂,呼和牧人陶醉於每一種唱法,每一首音樂帶給他的震撼和靈感。在他看來,不是作品服務於人,而是人服務於音樂。“作為專業的歌者,僅僅掌握一種唱法是不夠的,把握每一種音樂風格的特點,才能更好地詮釋自己想要表達的音樂,才能在此基礎上創作出多元的作品。”

  長調民歌所包含的題材與蒙古族社會生活緊密相聯,因此,長調不光是歌唱,也是述説。2009年,呼和牧人參加了全國“蒙古王杯”科爾沁民歌烏力格爾電視大獎賽。比賽期間,在與民間藝術家的交流中,呼和牧人提出一直困擾自己的疑問:“民歌演唱怎樣與故事情節融為一體?”

  “拋開思想上的束縛,心裏想著家鄉的草原,將自己置身於故事之中。”一位前輩的回答給了呼和牧人很大的觸動,這一啟發對於呼和牧人既是一種民間音樂的回歸,又是日後表演時重視劇情創作的起點。

  即使常會廢寢忘食,呼和牧人還是非常享受做原創音樂的滿足感。他把最利於音樂表達的元素融入其中,每一個音符,每一句歌詞,呼和牧人都會反復斟酌。他認為,音樂是超越語言限制的存在,“我希望人們在聽到我唱蒙語歌時,也能從中産生情感的共鳴。”

  民族文化,是繼承,是傳播

  該把蒙古族長調唱給誰聽?這是呼和牧人在即將畢業時思考的問題。“老師,畢業後我想走出內蒙古,去看看其他城市的人們在聽到長調時是什麼反應。”在一次日常發聲練習後,呼和牧人將自己的規劃告訴格日勒圖教授。

  在蒙古音樂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鐫刻下無數大師的名字,許多人終其一生致力於蒙古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作為年輕一代的歌者,沿著前輩們的腳步,讓蒙古音樂跨越地域,傳播至全國甚至全世界,這一願望在呼和牧人的內心日漸強烈。 2011年,在建黨90週年之際,呼和牧人代表內蒙古,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音樂劇《阿拉騰淘來》(金色胡楊),擔任劇中主角之一,以及長調獨唱的角色。

  這是呼和牧人第一次來北京。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現代都市,北京對於呼和牧人有著致命的吸引力。音樂劇結束後,呼和牧人毅然成為一個“北漂”。

  初來北京時,呼和牧人經常失眠,甚至在半夜驚醒。那時候,呼和牧人急切尋找任何能夠展示蒙古音樂的機會,而這也讓他心中的擔子越壓越重。

  草原歌者呼和牧人:帶著蒙古音樂行走他鄉

  呼和牧人與TALAST樂團。本人供圖

  2013年,呼和牧人組建了自己的原生態音樂組合“敖包組合”,參加了《中國紅歌會》電視選秀比賽。敖包組合將長調、呼麥、馬頭琴相融合,使悠揚的長調、渾厚的呼麥與委婉的馬頭琴聲相互交織,這一次,呼和牧人與同伴竭盡所能地用音樂向更多人描繪浩大與廣闊的蒙古草原,展示豐富而迷人的蒙古文化。

  這次比賽中,敖包組合榮獲北京賽區十佳歌手一等獎,並代表北京與全國各賽區的十佳歌手同場競技,獲得全國12強的成績。

  今年7月,呼和牧人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電影音樂會》。8月,呼和牧人與自己新成立的TALAST樂團舉辦了《蒙元宮廷音樂會》。

  傳承、保護傳統文化與民族音樂,並能夠適應現代社會得以傳播和發展,呼和牧人的這一目標從未改變,“但我知道,凡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腳踏實地。”如今,呼和牧人的內心更趨於平靜。“我不在意時間的長短,此時,我無比堅定自己的目標和夢想,即使個人力量再渺小,我都會堅持下去。”(中國青年網記者朱夢琪)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