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奪冠,珍視超越金牌之上的價值
北京時間8月21日,在裏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中國女排3:1逆轉塞爾維亞女排,強勢奪冠,這是中國女排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後,時隔12年再次摘得奧運會金牌,也是第三次奪得奧運冠軍。
12年,等得太久了。當中國女排完成最後一擊、完勝塞爾維亞女排時,那些一直被旅遊照、雞湯文、微商等佔據的微信朋友圈也瞬間爆屏,滿格正能量。35年來,中國女排早就成為一種象徵,內化成國人濃得化不開的情結。
在外國人眼中,中國女排奪得的不過是中國代表團的第26枚金牌,但在很多中國人眼中,它卻是那枚分量最重、含金量最高的金牌。這不僅僅出於對女排的偏愛,更有一種超越金牌之上的價值。1/4決賽,中國女排戰勝巴西隊後,郎平説:“中國女排的精神一直都在,並不會因為輸贏而改變。”女排運動員奪冠後接受央視採訪也都不約而同提到女排精神。如果了解35年的女排奮鬥史,也許就明白女排精神是什麼、為何唯獨女排能獲此“殊榮”以及國人何以如此器重它。
往事不遠,仍可為鑒。1981年,我國改革開放進入第三個年頭,一切都在摸索之中、起步階段。在日本舉行的世界盃比賽中,中國女排以七戰全勝的戰績為中國首次奪得三大球比賽的世界冠軍。是夜,許多城市萬人空巷,所有的激情和自豪感在這一刻噴薄而出。仍處於“世界包圍之中”的中國,太需要這樣一場集體的情緒宣泄與精神激勵。事實也證明,女排精神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最典型的精神特質,激勵著億萬國人,不畏艱難險阻,朝著改革開放之路甩開膀子大幹,殺出一條血路來。
女排精神過時了嗎?沒有,體育事業發展仍需要它。客觀講,本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成績並不是很理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老交替,年輕運動員唱主角。年輕一代運動員有個性、有活力,這是好事,但也有缺點,需要更多的考驗與打磨,從體能、技能到精神,從拼搏精神到團隊精神,都需要女排的精神附體。此外,一些傳統弱勢項目發展亦需要注入女排精神,比如男子足球,要錢有錢,要人有錢,就是成績上不去,缺的不正是一股勁麼?
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也需要女排精神。30多年的改革開放,將中國帶上高速發展之路,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隨之而來的是社會普遍出現畏難情緒、懈怠情緒,甚至滋生享樂之風。然而,“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一點不比不發展時少”,行政改革、經濟轉型、社會保障、環境治理、社會治理等等領域,呈現複雜局面,多種挑戰並存。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此時,我們更需要不畏險阻、攻堅克難、不獲全勝不收兵的女排精神。此外,隨著經濟活動深入,投機取巧心理、極端個人主義、損人利己行為有抬頭趨勢,團隊協作、無私奉獻的女排精神仍有現實意義。
“不管我在還是不在,中國女排的精神需要一代一代傳下去”,郎平賽後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説。是的,女排精神永不過時。(連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