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直播充斥“劣質”文化 網友:就“圖個刺激”
原標題:網絡直播充斥“劣質”文化 網友:就“圖個刺激”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消費傾向。近段時間以來,網絡直播和“網紅”成了熱門詞彙。
8月3日,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達3.25億,佔網民總體45.8%。而與網絡直播異常火爆伴隨的是,一股以“粗野低俗”為特徵的“劣質”網絡社交文化“暗流”正在侵蝕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的底線,採訪中,有社會文化學者向記者表示,要特別警惕以“網絡直播”等新一輪快餐速食消費文化對文化價值倫理的深層次“破壞”。
為啥這麼火?直接立體,內容豐富
今年7月,被稱為國內第一“網紅”的“papi醬”在八大網絡平臺同步直播,一個半小時吸引2000萬人觀看,收穫打賞90萬元。
最近兩年,網絡直播平臺飛速發展,參與這一新興網絡社交文化的網民也直線上升。第三方數據調查機構艾媒諮詢新近發佈《2016年中國在線直播行業專題研究》顯示,2015年中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近200家,其中網絡直播市場規模約為90億元,網絡直播平臺用戶數量達2億人,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段在線人數近400萬,其中娛樂佔比達50.2%。
與微博時代的文字和圖片表達相比,這種基於社交關係或粉絲關係建立的動態視頻表達,更為直接立體,內容更為豐富,使得用戶社交需求得到更有效的滿足。媒體觀察人鄭笑冉認為,其既保持了傳統廣播電視靈活生動的表現形式,又兼具互聯網按需獲取的交互特點,同時因其快速、開放、共享、自由、可存儲的特性,使得溝通和應用變得更加方便。
26歲的單身小夥周真強(化名)近來就迷上了網絡直播,他稱“主要是打發空虛時間”,“她們很熱情,沒架子,可以排遣寂寞”。不過他坦言,不太喜歡那些舉止輕佻,愛講髒話和抽煙的主播,不過這些能滿足網友“獵奇心”,因此“更受歡迎”。他稱身邊好幾個朋友喜歡看帶有“獵奇”甚至“偷窺”內容的直播,原因很簡單,就是“圖個刺激”。
8月15日,記者通過國內市場份額排名前兩位的搜索引擎,選擇訪問10家最火爆網絡直播平臺,其中3家遊戲直播平臺,7家真人直播秀。比較7家真人直播秀平臺首頁置頂推薦發現,除了一家為男性外,另外6家清一色是“網紅美女”。平臺所表演的形式上,要麼是“扮醜”,要麼是唱歌以及聊天模式。直播過程中,記者發現不少主播語言粗俗,髒話連篇。圍觀粉絲“彈幕”語言更是沒有底線。儘管一些網管也在行使“禁言”權力,不停將語言污穢者禁言,但“此消彼長”,很難禁止。
為何這麼濫?資本“綁架”,推波助瀾
正如文化教育學者郭簃所説,“網絡直播傳播低俗文化的背後,實際上反映的是民眾對網絡等新媒體文化的消費觀念與傳統文化價值倫理底線的衝突正在加劇。而與之伴隨的是網絡直播平臺靠‘粉絲經濟’支撐打造出的簡單盈利模式,正在吸引大量資本進入,客觀助推低俗文化氾濫。”
有資料顯示,國內在線直播平臺興起于2013年,當年全國直播平臺投資估算額為1.7億元。此後直播平臺投資和發展進入爆發期,到2015年達23.7億元,增長率近300%。這樣的市場份額和前景激勵下,直播平臺“雨後春筍”式生長。據公開數據,2016年5月起,平均每3個小時就有一款新直播軟體上線。
這背後資本的進入更為洶湧。8月15日,鬥魚直播對外宣佈獲得15億元C輪融資。儘管今年1月和4月,鬥魚直播平臺曾因涉嫌色情表演受到監管部門責罰,但似乎並未影響其融資。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至今,15家網絡直播平臺融資金額達數10億元。
資本的潮涌並不能掩蓋發展模式的單一。除遊戲和體育直播類平臺有相應業務收入,目前多數網絡真人秀直播平臺仍處於同質化競爭態勢,盈利模式狹窄,導致網絡主播為刷人氣和用戶頻頻造假。比如平臺採用虛構觀眾人數、送“僵屍粉絲”等多種方法造假,在業內已是公開的秘密。一些數據造假行為甚至超出“常識”。去年9月,某平臺直播一場電子競技比賽時顯示的在線觀看人數竟超過13億。
造假的背後,是資本正在“綁架”網絡直播。郭簃對本報記者表示,過於功利化的投資導向和單一的盈利模式,使得網絡直播平臺遊走在獵奇、審醜等傳統文化價值倫理的底線邊緣,這些會嚴重誤導未成年人的文化價值觀,須引起警惕。
近日,一位9歲小男孩給“蘿莉”女主播刷了8萬多元禮物。小男孩稱只因女主播“很蘿莉”,並在幾萬人中點名感謝他,他“特別自豪”,於是“一直給她刷禮物”。這並非個案。據某直播平臺負責人稱,近期就發生三起未成年人為主播“打賞”事件,累計充值超過20萬元。
持續怎麼走?監管與自律,缺一不可
“網絡直播平臺實際上靠迎合大眾低俗的窺私欲而聚攏人氣和製造流量,本身是個偽命題,難以持續。這種不健康的文化價值觀若成為一股‘潮流’,則應深刻反思資本和商業文化倫理導向。未來網絡直播還是應以健康優質的內容和正能量的精神文化産品才能真正贏得市場和資本的認可,畢竟好的內容才是王道。” 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姜雪對此表示。
近日,公安部宣佈從8月1日到10月底,將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網絡直播平臺專項整治工作。
採訪中,不少網友表示,面對互聯網直播平臺火爆和從事直播人員井噴式增長,監管和自律缺一不可。
此前4月,新浪、百度、搜狐、愛奇藝、樂視、優酷、映客、花椒等20余家從事網絡直播企業負責人共同發佈《北京網絡直播行業自律公約》,承諾從4月18日起,網絡直播所有主播必須實名認證;對於播出涉政、涉槍、涉毒、涉暴、涉黃內容的主播,情節嚴重的將列入黑名單;審核人員對直播內容進行24小時實時監管。
映客網站之前曾有主播被列入處罰黑名單,為規範管理,其專門成立800人的監管隊伍,高峰時同時有300人在線審核,但每天因在直播中有低俗行為被罰的仍約50人次,每天因直播中抽煙被處罰人數高達4000人次。該負責人表示,違規主播會視情節嚴重程度被處以4小時停播甚至永久停播。
公益法律文化專家姜寶認為,“監管到位不單指通過完善和貫徹法律以確保虛擬網絡空間的基本文化價值導向,更要出臺針對性的管理政策和明晰的懲罰機制。”
記者了解到,文化部擬出臺加強網絡表演管理政策,將建立違規網絡直播平臺和違規主播警示名單和黑名單制度,通過信用懲戒機制約束網絡直播平臺和主播的行為。
這或許也是一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