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法門寺琉璃器: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印證

2016-08-22 09:48:1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圖片默認標題

法門寺出土的盤口細頸貼塑淡黃色琉璃瓶,推測為6-7世紀拜佔庭晚期或伊斯蘭早期地中海東岸所生産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彥):位於陜西扶風縣法門鎮的法門寺,北倚岐山,南臨渭水,曾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它既連接陸上絲綢之路,又是海上絲綢之路進入內陸的終點,多元文明在此匯聚。1987年,隨著世界唯一的佛指舍利和兩千多件唐代珍貴文物在法門寺地宮出土,一段關於絲路文明交流互鑒的塵封記憶被喚起。

  這些珍貴的文物中,有二十件晶瑩剔透、造型精美、紋飾獨特,帶有明顯異域色彩的琉璃(玻璃)器。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時,特別提到了這20件琉璃器。他認為,欣賞這批域外文物時,“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法門寺博物館館長姜捷介紹説,琉璃器中,有13件是晚唐僖宗的宮廷用品,除中國器形的茶盞和茶托外,有11件是典型的伊斯蘭琉璃器;其餘7件,時代應該早于僖宗時期,有的具有東羅馬元素,有的具有波斯風格,有兩件素面圈足盤甚至不排除本土生産的可能。姜捷説,“這一批琉璃器的存在,體現了開放的唐朝對於異域文化、異域民族、異域宗教的包容心態,是中外文化和諧共存、合作交流、互鑒發展精神的一個重要體現。”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