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總統夢”還有譜嗎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的競選之路最近遭遇波折,黨內初選期間那種“氣勢如虹”的勢頭似乎漸行漸遠。除遭到對手希拉裏的持續猛攻外,一直對他有看法的美國主流輿論也趁機發力,唱衰其選情幾乎成為民主黨和美國主流輿論的默契。雖然距離11月大選投票的日子越來越近,但是特朗普距離他的“總統夢”卻越來越遠,選情也似乎越來越不靠譜。
特朗普的選情近來遭到三大挫折。挫折一是在黨內持續遭遇反彈。7月底舉行的共和黨全代會雖然提名他作為該黨候選人,但特朗普未能借機有效地凝聚黨內力量。先是有共和黨議員陸續公開倒戈,聲稱將投票給希拉裏而非特朗普。接著在8月8日,前中央情報局局長邁克爾·海登、前副國務卿約翰·內格羅蓬特,以及前世界銀行行長、美國貿易代表和副國務卿羅伯特•佐利克等50名共和黨籍資深外交和國家安全事務精英發表聯名信,稱特朗普“無法勝任領導”美國的角色,批評他不具有作為總統所需要的基本素質,警告選民若讓他贏得選舉,那他將成為“美國歷史上最魯莽的總統”。此前在3月份,已經有60名資深共和黨員公開聲明譴責特朗普,據美國媒體透露,近期還會有其他前共和黨籍資深官員發表公開信譴責特朗普,黨內反對之聲可謂一浪接一浪。
挫折二是民意支持率持續向不利方向發展。共和黨全代會後,特朗普的民意支持率就一日不如一日,持續走低成為常態,與競爭對手希拉裏形成鮮明對比。有著名的美國選戰分析網站稱,希拉裏贏得大選的概率高達84.8%,特朗普的概率只有區區的15.1%,民主黨甚至有可能一舉奪回被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唯一的問題只是會以多大比率勝選而已。近期民調還顯示,雖然很多選民對希拉裏和特朗普均無好感,但相比之下,選民對特朗普的厭惡更勝一籌,這意味著希拉裏可能會獲得更多選票。
挫折三是競選團隊運作不暢,特朗普被迫臨陣換將。俗話説“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但特朗普的競選團隊恰恰遭遇該問題。競選團隊主席馬納福特近期被《紐約時報》爆料曾接受過烏克蘭的政治獻金,儘管他矢口否認,但特朗普在民意支持率持續走低的情況下不得不“揮淚斬馬謖”,以主動辭職方式將其更換。這是特朗普競選團隊在短短兩個月內的第三次人事調整。競選團隊的不穩定性不僅影響其競選節奏和策略,還可能在選民心中種下特朗普“不具備美國總統所應有的能力”的印象。近期,共和黨內反對力量和希拉里正是抓住特朗普上述弱點對其展開猛烈抨擊。
與特朗普形成鮮明對比,希拉裏的選情卻是“漸入佳境”。儘管其黨內初選之路與特朗普相比可謂一波三折,但希拉裏卻成功的通過民主黨全代會基本實現黨內團結,獲得黨內最大競爭對手桑德斯和奧巴馬總統的全力支持。與共和黨頻繁“倒戈”和近乎一攤散沙現狀相比,民主黨可謂團結一致,繼續朝著執掌白宮並奪回國會控制權的共同目標穩步前進。隨著投票日日益臨近,希拉裏這位政壇“老江湖”的見識和經驗開始充分發揮作用,其團隊也有意塑造並突出她的“總統”和“領袖”氣質,以此反襯特朗普的“不合格”。從競選團隊運作看,希拉裏團隊運轉的更加協調順暢,選戰策略連貫明確,與特朗普團隊形成鮮明對比。
特朗普選情近期遇到挫折有幾個原因。一是其“口無遮攔”的作風頻繁惹禍。這項曾令特朗普贏得黨內初選的最大優勢正在轉變為劣勢。特朗普團隊在前期運作中曾努力打造一種直言不諱的“特朗普風格”,成功吸引了大批對現狀極度不滿的低層共和黨支持者,助其贏得黨內初選。然而在共和黨黨代會後,特朗普的言論風格越來越信馬由韁,把少數族裔、穆斯林群體、女性選民等統統得罪了一遍,不僅未能有效吸引以上這些美國政治版圖中數量不斷擴充的“實力擔當”,反而幫助希拉裏提升了選情。
二是美國大選已經進入選民相對理性選擇階段。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社會加速分化,選民對現狀不滿情加重。通過選擇候選人,選民在兩黨初選階段盡情宣泄情緒,民主黨的“桑德斯現象”和共和黨的“特朗普現象”也因此而生。兩黨總統候選人確定後,隨著投票日的日益臨近,選民開始從情緒性宣泄逐步過渡到相對理性選擇階段。現階段的美國選民,除了看中候選人的競選綱領和政策主張,也開始更加關注他們的氣質、性格和領導能力,並從國家長遠發展角度思考誰更合適領導美國。特朗普作為一個選秀明星和政治素人,在上述方面與希拉裏相比均欠缺火候,若其繼續沿用初選階段曾充分發揮威力的“選秀”做法則註定會面臨非常現實的困難。
因此,從目前走勢看,如無意外或不可預知的因素影響,美國大選結果或將與主流輿論的預期不謀而合——希拉裏入主白宮,甚至是民主黨重新奪回國會控制權。然而民意如流水,根據美國歷次大選經驗,選民真正做出投票決定又往往是在最後一到兩周時間。為此,特朗普在重組競選團隊後,已經開始有意改變“大嘴巴”做法,向“傳統”方向靠攏,同時加速與黨內大佬改善關係步伐,以減少黨內反對聲音。11月投票日之前,特朗普還需要與希拉裏進行電視辯論,這也是挽回部分民意的重要機會。但是特朗普面臨的真正問題應該是,選民能否接受他成為這樣一個在黨內不討精英歡心,對外不討盟國喜歡,對內則可能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的領導人。(周佳苗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