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奧巴馬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幾乎不可能實現

2016-08-22 14:16:19|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近來,美國媒體接連透露,奧巴馬醞釀在任期結束前對美國核政策進行重大調整,包括公開宣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尋求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禁止核子試驗決議、向俄羅斯提議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削減核武庫現代化計劃的預算等。《華盛頓郵報》透露,奧巴馬可能在今年9月最後一次出席聯合國大會時宣佈這一政策調整。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美國國內出現了諸多反對聲音,美國的盟友也紛紛對此表示質疑或反對。

  奧巴馬曾因其“無核世界”倡議而獲諾貝爾和平獎。2009年4月,奧巴馬在布拉格發表演講時提出“無核世界”倡議,並表示美國將為此召開核安全峰會。這是核武器問世以來美國總統首次明確表示要在全世界消除核武器。在美國推動下,2010年4月至今,核安全峰會已成功舉辦了四次。此外,為推進“無核世界”倡議,奧巴馬還積極推進與俄羅斯的核裁軍進程,與俄羅斯達成《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然而,美國在大呼“無核世界”的同時,卻積極推進其核武庫現代化計劃,計劃2015-2024年間投入3480億美元用於其核武庫的全面升級。這讓人不得不懷疑其“無核世界”倡議的真實性。與此同時,俄羅斯宣佈,由於核擴散帶來的新挑戰,俄羅斯將來可能不會縮減,反而會被迫增加核武器。可以説,奧巴馬雖然拿了諾貝爾和平獎,但其“無核世界”倡議實際上並未獲得明顯進展,其最大的阻力不是別人,而是美國自己的“核武雄心”。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前秘書長吉爾•倫德斯塔德後來在回憶錄中表示,當時委員會決定頒獎給奧巴馬是為了鼓勵他,但後來並沒有達到預定期望。

  因此,奧巴馬在任期即將結束之際拋出調整核政策這張牌,可以説是其“無核世界”倡議的延續,用美國媒體的話來説也是“奧巴馬尋求外交政策遺産的最後一次努力”。事實上,奧巴馬這一決定絕非頭腦一時發熱,而是以美國舉世無雙的軍事實力包括核威懾力為基礎。

  首先,核武器與其説是戰略武器,不如説是政治武器。在廣島、長崎之後,世界雖然多次瀕臨一觸即發的核戰邊緣,但相關決策者都及時控制住了衝動。在現代信息社會,使用核武器在道義上已成為不可想像之事。因此,核武器如今已事實上成為一種“不可用”的武器。在此情況下,美國提出“不首先使用”口號,不管他國跟隨與否,不管以後能否實現,都將為美國帶來道義優勢,為奧巴馬贏得“愛好和平”的美名。

  其次,美國擁有世界首屈一指的核武庫以及日臻完善的反導系統,只要美國不首先動用核武器,世界其他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也絕不敢對美國實施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因為這事實上等於自取滅亡。因此,即使宣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也絲毫不會影響美國的安全。

  第三,美國擁有世界上裝備最先進、實戰經驗最豐富、綜合作戰能力最強的常規軍力,伴隨其常規快速全球打擊能力、網絡戰能力、電子戰能力的發展,美國在常規軍力方面的優勢將更加突出。如果拋開了核武器,那麼美國對其他國家的常規威懾能力將更加突出。

  因此,如果能夠推動世界所有擁核國家都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並通過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禁止所有核子試驗,不僅能夠固化美國的核優勢,還會讓美國獲得道義優勢。在此基礎上,在一個拋開核武器的世界中,美國的常規軍力將獨步天下,加強其盟友體系,將使美國獲得更加突出的戰略優勢。

  然而,奧巴馬這次遭遇的阻力更大,因此實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一口號的可能性也更小。在美國政府及軍方內部,包括國務卿克裏、防長卡特、空軍部長詹姆斯等都對此表示反對或憂慮。美國國會的共和黨議員對此也極力反對,認為在新政府即將誕生之際、未經與國會磋商便作出這一決定極不合適。從美國戰略界及媒體的反應來看,質疑和反對的聲音也遠遠超過贊同的聲音。從美國的盟友來看,據美國媒體透露,日本、韓國、法國、英國等均向美國表達了對美國採取“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擔憂,另外還有相當一批盟國對美國事先不與盟友磋商便要做出這一重大決定表示不滿。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則公開向美國表示反對,聲稱“對朝鮮的威懾力將因此減弱”,“地區紛爭的風險將上升”。

  此外,作為唯一能夠在核武器方面與美國比肩的國家,俄羅斯面對本國常規軍力衰退之勢,早已作出“保留使用核武器權利”的決定。俄羅斯的長期軍備發展計劃也將戰略核武器作為根基,計劃斥鉅資實現核武器現代化。因此,面對美國及北約在歐洲的常規軍力優勢,以及北約的東擴步伐,讓俄羅斯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幾乎不可能的。俄羅斯不作承諾,除了中國之外的核國家便很難作承諾,美國也可能以此為藉口放棄這一承諾。

  由此來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與“無核世界”一樣,雖然話好聽,也能為美國帶來其所期望的道義優勢,但真正實施起來,卻是非常困難的事。因此,即便奧巴馬將來正式宣佈這一決定,要實現起來也絕非易事。(賈春陽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