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確定崑崙、河源位置的傳統文化影響因素
《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登崑崙,拜謁山上的黃帝之宮,為豐隆(雷神)的墳墓封土,並舉行祭祀崑崙山的儀式。
《穆天子傳》成書于戰國時代,那時秦穆公平定西戎,西戎大部已經經崑崙山西遷。該書的作者一定是崑崙山信仰者,很可能主要依據秦穆公平定西戎所掌握的情況和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材料撰寫記錄了一個久為流傳的古史傳説。周穆王遊歷崑崙的記載一定程度證明此山在中國上古史中的真實性。其後,我們熟悉的漢武帝則正式把神話崑崙落實為真實的地理學山脈。
秦人名稱的西傳
客觀地説,秦人是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吸收亞歐大陸多元文化與向西傳播中國文化的主要當事人,也是因此最大的受益者。秦國在列國中稱霸便最大程度反映出當時亞歐大陸各主要文明區域相互之間頻繁文化交流與各自快速發展的歷史事實。正是由於不斷地吸收各周邊民族的先進文化成份,秦人才逐漸由一個偏處西隅、被稱為戎狄的落後邦國發展成為吞併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王朝的大帝國,中國歷史上的始皇帝也由此出現。
西遷的西戎,則以秦人自稱。由此“秦”的名稱出現在南亞、古波斯和西亞。
河出崑崙的其他方面的原因
特殊的政治需要。 張騫通西域的目的:聯結西域諸國,聯合起來,抗擊匈奴;同時斷絕西域這個溝通東西方的物流大通道。以斷匈奴的右臂。如果像《史記·大宛列傳》所説:“漢使窮河源,天子按古圖書名河所出曰崑崙”,那麼黃河的上源在崑崙山,中國、西域同飲黃河水,就是一家人了。政治上的需要和地理上的真實發生了一致性碰撞。這樣黃河重源説的流行就有它的時代必然性
佛教的影響。按照古印度的吠陀文明的理解,雪山四週有河流四向分流,河流之源同出一處。西方佛教徒因此提出黃河水發源於阿耨達山的説法。酈道元註釋阿耨達大水為古代塔裏木河南面的一條支流,向下匯流於闐河、蔥嶺河同入蒲昌海(古代羅布泊)潛行地下為河源。
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理解與認識的不足。對於古代羅布泊來説,上源的水洶湧湍急,匯流下注流入羅布洼地,古人的觀察是“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這湖是內陸湖,四週又沒有任何河流流出,水面又沒有什麼升降,最簡單的最直覺的解釋是逕流水量伏流潛行地下流走了。所以“皆以為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為中國河雲。”
崑崙與帕米爾的地理特性也是一方面原因。
帕米爾-亞歐交通關鍵點亞歐大陸唯一四個方向直接連接東亞、西亞、南亞、中亞幾大區域的便是帕米爾高原。它是許多山系匯集的中心,稱為山結、山巢或山匯。我國古時又稱其為“諸山之祖”。以帕米爾山結為中心,向四週呈輻射狀延伸出五大山系和三大水系。五大山系是:向東偏北延伸的天山山脈;向東偏南延伸的崑崙山山脈(天山、帕米爾和崑崙山從北、西、南、三面環抱著塔裏木盆地);向南偏東延伸的喜馬拉雅山山脈(崑崙山、喜馬拉雅山環抱著青藏高原);向西偏南延伸的興都庫什山山脈;向西南延伸的吉爾特爾山-蘇萊曼山山脈三大水系:向西的阿姆河水系、向東的塔裏木河水系和向南的印度河水系。故有萬水之源一説。帕米爾這個“亞洲心臟”既是古代中國人西出的門戶,也是橫貫亞洲大陸交通線的連接處,曾經在人類各地古代文明發生、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仲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