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定崑崙山、黃河河源在新疆
先秦古人用了2000年的時間,苦苦追尋著崑崙與河源的確切所在。直到距今2100年前,中國歷史上“秦皇漢武”中的漢武帝,依據數千年的文獻欽定崑崙山于西域,並特別強調“河出崑崙”,黃河河源為玉河水和蔥嶺水。《史記·大宛列傳》雲:“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曰崑崙。” “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于闐,其山多出玉,採來,天子按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漢書·西域傳》又雲:“其河有兩源,一齣蔥嶺山、一齣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名鹽澤者也,去玉門、陽關三百餘裏,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皆以為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為中國河雲。”漢武帝這一空前絕後的文化創舉,把先秦崑崙河源的神話,落定於自然地理的實體,強調和強化了西域南山作為崑崙這處中國文明的仙山聖地與河源之重要。其背景是亞歐大陸這塊世界最大的地理板塊是人類文明最基本的策源地,新疆的崑崙山以及源於崑崙的河源,是亞歐大陸各古代文明的發生發展,彼此溝通交流最為重要的孔道與關鍵區域,中國古代文化的諸多精彩內容都是來自崑崙、河源。
漢代以降,歷代王朝極力經營西域,均與崑崙河源密切相關。晚清新疆省的現與保有便是幾千年來中國與崑崙、河源有關統治哲學的現實反映。左宗棠平定新疆其實有著中國歷代王朝統治哲學方面根深蒂固的考慮,那就是保住河源、崑崙,保住國脈,維護清王朝皇權天授的道義。以保清王朝萬世基業。平定新疆後,隨之開展的最後一次羅布泊地區河源考察也是證據之一。如此可見,崑崙山、河源與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血肉聯繫,是“國脈之所繫”。
科學發展的今天,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學術界主張的文明起源與神話提示的文明起源終於在崑崙山和黃河河源這個觀念上一致起來。我們現在看到的上古有關崑崙與河源神話傳説,都是由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古人記載下來的。而這些神話傳説的中心卻不以中原為主,而是以西北方向新疆的崑崙山、于闐河、葉爾羌河、帕米爾高原為主,原因何在?至少説明中國西域的崑崙山、于闐河、葉爾羌河、帕米爾在上古時代就是中國人眼中重要而又聖神的熱土。毛澤東主席《念奴嬌.崑崙》的“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韆鞦功罪,誰人曾與評説?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基本就是古今新疆山河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願景的寫照。
西漢張騫考察黃河源時所到達的地方在現今的帕米爾高原,即崑崙山西段,也是崑崙山山脈實際起源的帕米爾山結。就現代科學結論而言,他看到的並非實際地理學上的黃河河源,河源實際在崑崙山東段的青海省境內。然而由於上古一貫的大崑崙文化內涵以及古代地圖、圖冊、文獻記載的強大影響,以張騫為代表的西行出使大臣和往來商旅親眼所見:帕米爾以東的崑崙山水全部東流並最終匯聚于羅布泊。而羅布泊水無論冬夏與旱澇,水量從不增減的奇景。使漢武帝最終還是根據先秦上古中國一貫説法和當時積累的上古文獻和圖冊,將中國河(黃河)河源地點定於崑崙和蔥嶺。這樣確定的河源雖然地理學的誤差在1300公里左右,但是文化、歷史學上的誤差卻為零!本次科考活動就是重申古代中國的這一偉大觀念,崑崙、河源就是我們偉大國家的國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