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將建立10億元扶貧産業擔保基金支持農村服務業
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楊麗)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日前提出《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到2020年,全區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總體水準明顯提升,産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産業融合發展
圍繞2018年58萬貧困人口脫貧、800個貧困村全部銷號、9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的目標,通過發展産業實現30萬人按期脫貧。從2016年起,自治區分3年建立10億元扶貧産業擔保基金,支持貧困地區發展草畜、蔬菜、馬鈴薯、枸杞、釀酒葡萄、中藥材、苗木、小雜糧等特色種養業、農産品加工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信息諮詢、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加快貧困地區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山區冬小麥良種補貼、馬鈴薯原原種補貼、優質犢牛繁育、大中拱棚等自治區財政專項資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項目,向中南部地區傾斜。
城鄉一體化融合
落實《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完善自治區及市、縣、鄉産業佈局和功能定位,支持“1+4”特色産業種養標準化基地和加工流通企業向沿黃城市帶、清水河城鎮産業帶聚集,重點打造石嘴山河東、賀蘭山東麓、吳忠孫家灘、中衛環香山、固原環六盤山等産業聚集區。扶持發展一縣一業、一鄉一品、一村一特色,培育提昇平羅寶豐、賀蘭立崗、永寧閩寧、靈武梧桐樹、鹽池花馬池、同心丁塘、中衛宣和、海原三河、固原彭堡等一批特色中心小城鎮。將社會事業發展重心向農村和接納農村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轉移。
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養結構,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北部引黃灌區充分利用光熱資源,進一步擴大糧改飼試點範圍,積極發展麥後“糧糧、糧菜、糧經、糧飼”復種模式,推廣玉米、水稻前茬種植冬牧70一年生牧草,適度調減籽粒玉米,擴大全株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牧草種植,大力發展規模化奶牛養殖,建設優質奶源生産基地。中部乾旱帶實施“三壓三增”,壓減旱作區小麥麵積,壓減揚黃灌區玉米麵積,壓減大水漫灌面積,增加人工飼草面積,增加特色經果林面積,增加高效節水技術推廣面積,積極發展以灘羊為主的清真牛羊肉産業。南部山區壓減高海拔低産區籽粒玉米,擴大青貯玉米及生態移民遷出區人工草地種植,積極發展糧草輪作,擴大肉牛養殖規模。支持規模化養殖企業開展糞污資源化利用,支持玉米、苜蓿、冬牧70、燕麥等優質牧草青貯及作物秸稈收儲利用,促進種養循環發展。積極發展林下生態養雞,推進農林複合經營。
縱向型融合延長産業鏈
加快推進馬鈴薯、枸杞、果蔬等儲藏、保鮮、烘乾等初加工設施建設,補助政策向優質糧食、清真牛羊肉延伸,實現主要農産品全覆蓋,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積極推進農産品精深加工,支持加工企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擴大馬鈴薯主食化開發試點範圍,實現主産區全覆蓋。打造提昇平羅長湖、賀蘭德勝、利通立德、青銅峽嘉寶、中寧新水、原州圓德等一批農産品加工園區和技術集成基地。加快農産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提升産地預冷處理能力,支持集預冷、加工、冷藏、配送、追溯等功能于一體的農産品産地集配中心建設,支持農産品流通企業建設具有儲存、分揀、加工、包裝、配送、追溯等功能的低溫加工配送中心。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在國內大中城市建設線上線下農産品銷售窗口。
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國家、自治區各類涉農項目。通過貸款貼息、實物租賃等多種方式,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發展農産品加工、流通和銷售。每年選擇2個縣開展農業項目資金股權化改革試點,落實好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資産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創建和星級家庭農場評定,對示範社、星級場給予優先支持。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通過5年的努力,全區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達到6500家,家庭農場達到3000家,努力實現貧困村合作社全覆蓋。
發展壯大龍頭企業
引入市場機制,在各市、縣(區)建立貸款擔保基金,支持加工流通企業開展技術改造、産品研發、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並給予貸款貼息;鼓勵龍頭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通過發債、資産證券化、掛牌三板、四板市場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率先在優質糧食、草畜、蔬菜、枸杞、葡萄等産業中打造一批科技領先、品牌響亮、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大型龍頭企業集團。支持龍頭企業在農村産業融合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向前延伸建設標準化和規模化種養基地,向後延伸建設物流配送、市場行銷網絡,發展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積極爭取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産業化經營項目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到2020年,全區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380家。
積極發展股份合作
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2016年全面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區每1個縣(市、區)選擇1個—2個村開展集體資産權能改革試點,將經營性資産折股量化到戶,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依託縣(市、區)政務服務中心和鄉(鎮)民生服務中心,擴大農村産權交易市場建設試點範圍,力爭5年內實現全區縣(市、區)及重點鄉(鎮)全覆蓋,為農戶産權交易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探索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合作試點,推進形成“保底股金+按股分紅+打工收入”的農民增收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