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西耶維奇攜新作《二手時間》亮相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
阿列克西耶維奇攜新作《二手時間》亮相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 拍攝:楊丹
阿列克西耶維奇在見面會上與讀者互動交流 拍攝:楊丹
阿列克西耶維奇新作《二手時間》中譯版亮相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 拍攝 楊丹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楊丹):8月25日,應中信出版社之邀,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白俄羅斯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西耶維奇帶著她新作《二手時間》亮相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與中國讀者分享她的創作歷程。
記者出身的阿列克西耶維奇擅長通過與重大事件親歷者的訪談進行紀實文學的創作。她的書中沒有核心人物,亦無主觀的心理分析,單純通過訪談表現人民對戰爭、災難、生活最原始的感受和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解體、阿富汗戰爭、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等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最真實的呈現。她將採訪以獨白的形式呈現,將目光聚焦於人的內心,讓事件的參與者發出各自的聲音,最終將這些聲音和感受精心拼湊組合,通過其卓越非凡的手法,加深了我們對這個事件以及事件所處整個時代的理解。她拼貼畫式的寫作風格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文獻性“口述小説”。
《二手時間》也是一部口述小説,它是阿列克西耶維奇的最新作品,也是獲得諾獎後在中國出版的首部作品。該書由中信出版社引進並譯成中文于2016年年初在中國國內正式出版。《二手時間》的創作持續了二十多年,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到2012年。作品講述了蘇聯解體對俄羅斯的社會衝擊和對俄羅斯人民造成的精神創傷,包括這二十年間痛苦的社會轉型中普通俄羅斯人的生活,他們的迷茫和為夢想破碎付出的代價。從學者到清潔工,每個人都在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從微觀的個人生活呈現一個重大的時代,一個社會的變動,為這一段影響深遠的歷史賦予了人性的面孔。該書的出版為反思這段歷史留下了一份獨特而珍貴的文化標記。
活動現場,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副總經理林麗穎代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主辦方,向阿列克西耶維奇頒發了“國際作者獎”,這也是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首次頒發該獎項。林麗穎在致辭中再次祝賀阿列克西耶維奇成為繼丘吉爾後第二位憑藉非虛構文學獲得諾獎的作家。她説:“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好作者、好書來幫助人們思考什麼樣的社會才是最好的,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值得我們追求的,希望這些偉大的作品成為指引人們前進的精神燈塔。”
阿列克西耶維奇則表示,很高興能在中國得到這個獎項,這一天對她而言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三十年前,她的一部關於二戰的作品還未在蘇聯出版時,卻得以在中國成功首發。再次來到中國,北京、上海等國際大都市的繁華和飛速發展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説,這些發展正預示著中國的美好未來。中國和俄羅斯有著相似的發展歷史,她很欣慰自己的作品能在中國讀者心中産生共鳴。
口述歷史,記錄過往歲月,讓子孫後代知道自己的父輩們經歷過什麼?這個世界發生過什麼?正在發生什麼?災難過後的出路在哪?新時代的人類如何面對?在作家看來,探索這些問題是她創作的不竭的源泉和動力。
“曾經我感興趣的、對我影響更多的是社會思想,是人類無法支配的天然力量,比如戰爭和切爾諾貝利事件。今天,我最感興趣的是人類孤獨的靈魂空間中發生著什麼。在我看來,世界正是由此而轉變的。”阿列克西耶維奇這樣總結自己過去三十年的創作生涯。
當被現場讀者問到“摘掉作家身份,你認為自己是誰?”的問題時,阿列克西耶維奇稱自己是個世界主義者。可以從事自己喜愛的寫作事業,她覺得自己很幸福。雖然她筆下的人物和社會環境大多都被賦予悲情色彩,但通過集中描述這些陰暗面來恐嚇讀者並不是她的創作初衷,她希望讀者能通過歷史感悟到人性的真諦,學會用真善美去化解醜惡和仇恨。
“我是為了愛而創作。倘若你們能從我的作品中感受到愛便是對我最大的肯定和褒獎”,這位平凡而偉大的作家如此評價自己。從苦難中尋找光明和愛,這也印證了諾貝爾獎評委會寫給阿列克西耶維奇的獲獎理由:“她復調式的寫作為我們時代的苦難與勇氣築起了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