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古代什麼時候開啟吃饅頭的時代
包子、饅頭、米飯、麵條這些都是中國人的主食,只因為地域不同而又有區別,南方人多以米飯為主,而北方人主要是以麵食為主。但是人們口的饅頭是始於什麼時候的呢?原來是在北宋時期中國人開啟了吃“饅頭時代”
——北朝胡人開啟“饅頭時代”
與“粥”一樣,“餅”也是古人主食之一。餅的興起,與麵粉加工技術的成熟和發達直接相關。
早在西漢時即有吃麵餅現象,但這種餅更似點心,倒是西北方少數民族的胡餅與現代的餅定義相近,並在東漢貴族階層流行。宋人高承《事物紀原》引《續漢書》稱,“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魏晉以後,隨著麵粉加工手段的進步,餅食在中原迅速發展,並得以在民間普及,古籍中有關“餅”的記載也隨之多了起來。
晉人束皙《餅賦》中所提及的面點就有10多種。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中記錄的麵食超過20種,有蒸餅、湯餅、胡餅、燒餅、髓餅、乳餅、膏環等不同麵食。
蒸餅,即放在籠內蒸熟的麵食,故唐朝人乾脆稱之為“籠餅”,其做法與今天的饅頭差不多,實乃早期的饅頭。在南北朝時期,中國人製作蒸餅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不僅能夠恰到好外地掌握髮酵技術及火候,蒸餅的花樣亦多。
時人視上面開裂(坼)“十”字形狀的蒸餅為最佳,有的貴族、土豪非此不食。《晉書·何曾傳》(卷三十三)記載,西晉貴族何曾生活極為奢侈,“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麵食非常講究,“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季龍,特喜歡吃蒸餅,且比何曾更會吃。除了“坼裂方食”外,還在愛吃“餡”的。石季龍,即石虎,《太平禦覽》引《趙錄》記載,其“好食蒸餅,常以幹棗、胡桃瓤為心蒸之”。
有美食家分析,胡人這種蒸餅,開啟了古代中國的“饅頭時代”,唐代的“籠餅”、宋代的“吹餅”,均由蒸餅而來;蒸餅放入餡料的做法,成為後來廣為流行的包子做法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