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潛射導彈試射,朝鮮又在攪動局勢?

2016-08-26 11:18:1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一、潛射彈道導彈:朝鮮的“續命”武器

  按照地緣政治學家們的觀點,朝鮮半島處於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是陸權勢力與海權勢力激烈爭奪與碰撞的戰略樞紐地區。在這樣的一個戰略樞紐地區,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國家美國、最大的陸海複合型國家中國和最大的大陸國家俄羅斯不斷上演地緣政治領域的經典劇目。而作為半島國家的朝鮮也在這個舞臺不時有博人眼球的表現:8月24日,韓國聯合參謀本部消息稱朝鮮于上午5時30分許,在鹹鏡南道新浦近海向半島東部海域發射一枚潛射導彈。韓方指出,導彈飛行約500公里,最後墜落在日本防空識別區。另據韓國媒體報道,此次朝鮮潛射導彈採取高彈道發射,如果採取正常彈道,射程可以達到1000公里,該導彈採用的是固體燃料,並成功實現了彈頭與彈體在飛行過程中的分離。

  據國防大學教員孫紹紅介紹,潛射彈道導彈是指由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如果裝載了核彈頭,就具備了二次核打擊能力,是核三位一體的最關鍵一極,構成一個國家的海基核威懾力量。所謂“二次核打擊”是指在己方核武器基地遭到敵方打擊後,仍能保存足夠的核力量對敵方實施有效的核反擊。公認的最有效的二次核打擊力量是潛艇彈道導彈。這是由於裝備彈道導彈的潛艇難以被探測和摧毀,要比轟炸機和導彈發射井具備更好的生存力,能躲過敵人首輪大規模核攻擊並進行核反擊。朝鮮一直感覺處在美國及其盟國的軍事威脅中,堅信美國企圖“除掉朝鮮首腦、佔領平壤”。無論從經濟上還是軍事上講,美韓同盟都形成了對朝絕對優勢。美韓同盟作為優勢一方,追求的是對朝鮮的絕對安全。而朝鮮因為缺乏與韓美同盟爭奪對等安全和絕對安全的核力量和常規軍事力量,所以只能將安全目標確定為生存安全。對朝鮮政權來説,核武器成為其維護政權存在及延續的最後堡壘,也是謀取戰略優勢的核心手段,因此,朝鮮一直試圖增加其核威懾能力。而潛射彈道導彈無疑是最理想的選擇。

  二、朝鮮發展潛射技術非一天兩天

  1992年,朝鮮利用蘇聯解體後的混亂局面,開始有步驟地從前蘇聯國家大量引進導彈技術和專家,並通過各種手段採購導彈實物部件。

  1993年,朝鮮從日本的廢鐵交易商手中購進了12艘俄羅斯“高爾夫”級潛艇用於廢鋼鐵回收,這種常規動力潛艇是蘇聯第二代戰略潛艇,可以從艦橋位置發射3枚R-21 彈道導彈。

  2014年7月,美國衛星發現在朝鮮東海岸鹹鏡南道的新浦船廠出現了一種潛艇,被稱為“新浦”級,從外形尺寸看應該是南斯拉伕“薩瓦”級的改進型,長約65米,排水量1000~1500噸,值得注意的是在該艇的圍殼頂端有一個與“高爾夫”級潛艇發射管類似的開口,外界普遍猜測這是朝鮮正在發展的潛射導彈平臺,但由於“高爾夫”級排水量3 000噸,只可攜帶2~3枚R-27導彈,而“新浦級”只有“高爾夫”級的1/3~1/2,因此外界認為該艇只能攜帶1枚類似R-27的導彈。隨後,衛星影像顯示朝鮮已在附近的新浦南船廠建設了測試潛射彈道導彈的試驗臺,由1座35米長、30米寬的水泥平臺和一具大約12米高的發射架組成,規模、設計與朝鮮正在研發的水面艦艇或潛艇導彈垂直髮射筒“正好符合”。從衛星影像看,該測試場工程是在2013年開工,並在2014年4月完工。

  2014年10月底,朝鮮在新浦造船廠的地面試驗臺進行了導彈出筒的彈射試驗,導彈並沒有點火進入飛行狀態。

  2015年1月23日,進行了第一次導彈彈射與飛行試驗,據稱這次試驗是從可下潛的浮臺上進行的。

  2015年4月22日,朝鮮在新浦南船廠近海進行了第三次彈射試驗,美國稱仍是在“水下平臺”進行的“彈射試驗”。

  2015年5月9日,朝鮮宣佈成功進行了一次“戰略潛艇水下發射彈道導彈”的試驗。而此次發射成功則意味著朝鮮在潛射導彈領域的研發取得了巨大進展。

  由此可見,朝鮮在潛射導彈領域經過了長期和大量的投入,也經歷了大量的挫折甚至失敗,潛射導彈發射的設想與努力並非一天兩天。

  三、潛射導彈難在哪?

  水下發射彈道導彈是一項技術難度非常高的工作,主要解決以下技術難題:

  首先是導彈出水的難題。潛射導彈要實現水下發射,必須要具備一個強有力的水下導彈發射系統。按照通俗的説法,潛射導彈的發射技術可分為“冷發射”和“熱發射”兩種。所謂“冷”發射是指借助外力實施發射。導彈先在發射裝置中借助高壓氣體,從彈道中彈出,到達一定高度後,再借助火箭推進器進行點火。“熱發射”則是靠導彈的自身動力實現點火發射。即導彈在水下點火後,通過自身的推力射出水面,最大的技術難點是助推器在水中的點火技術。由於水的密度是空氣密度的800倍,水下發射環境和陸上發射是天壤之別,如果點火失敗,或者助推裝置及其輔助系統設計不當,很容易引起高背壓、水壓和氣壓相互干擾、引起導彈出水後載荷失調等各種問題,最終導致發射失敗。

  其次是推進系統的難題。導彈射程的長短由導彈的推進系統決定。推進系統主要由發動機和推進劑供應系統(即燃料)組成,發動機是其核心,發動機動力越強勁,其推進系統的動力越大,導彈打出去的距離就越遠。因此,世界各國都加大對其發動機的研製。在這方面,美國、俄羅斯都在大力發展超燃衝壓發動機、多脈衝發動機。此外,減輕發動機品質也是提高發動機性能的另一途徑。最常見的做法包括採用新型複合材料,如新型增強纖維、樹脂複合材料等,作為發動機殼體材料,來降低發動機品質。

  再次是指揮與控制的難題。和陸基彈道導彈一樣,潛射彈道導彈一般採用慣性制導和衛星導航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制導。但潛射導彈技術比陸基導彈更複雜的是,潛射導彈發射前的自身位置信息由發射平臺潛艇實時提供,導彈將這些初始信息和自身的制導信息結合起來,利用導彈內部的計算機分析計算後,實時修正彈道。如果導彈出發點的坐標發生偏移,那麼導彈落點發生偏移的可能性會更大,而對於發射潛射彈道導彈來説,有諸多因素影響彈道精度,例如洋流對發射平臺潛艇的衝擊,造成其初始信息的誤差等,這些都會導致導彈在發射後,偏離預定軌道。如此看來,潛射導彈要實現精準打擊,不僅要求導彈自身的制導精度要高,而且對潛艇也要有相當高的要求。

  四、朝鮮行動將産生哪些影響?

  8月24日的導彈發射意味著朝鮮在上述三個技術領域都取得了相當程度的成功。而朝鮮的潛射導彈發射將對東亞戰略格局會産生不小的影響:首先,韓國將會以此為理由作為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的藉口。在朝鮮潛射導彈試射之後,就有韓媒叫囂説朝鮮的潛射導彈已經形成戰鬥力,其背後用意不言自明。其次,日本將會以此作為藉口增強軍備,特別是導彈防禦體系和反潛力量。日本集體右轉後對於增強軍力一直採取小步快跑的方式,而朝鮮試射導彈將會給其一個邁開較大步伐的機會,以其以往的行事風格應該會加以利用。最後,美國也可能會因此強化在東北亞的軍力部署。薩德系統的部署使美國成功地在中韓之間打入了一個楔子,並在中國的周邊增加了監視其導彈發射情況的“耳目”。下一步美國需要做的就是鞏固其“勝利果實”。朝鮮潛射導彈試射恰恰給了美國一個在此增兵的機會——起碼美海軍的P-8A反潛巡邏機可以強化部署,而該型機從本質上來説也是一款大型偵察機。

  作為東亞地緣政治板塊的主體國家,中國將因此在朝鮮半島方向面臨更為複雜的局勢。如何在這種局勢中趨利避害,將由朝鮮潛射導彈發射帶來的衝擊降到最低是國際關係學界值得認真對待的重大問題。(馬堯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