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中國特色”的健康道路
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左)做客《新華訪談》,為網友解讀習總書記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李 玲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日,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衛生與健康道路,提出把“健康中國”的建設作為優先發展戰略,開啟了治國理政新篇章。
時隔20年,中央重啟衛生工作會議。與1996年召開的全國衛生大會不同,這次會議的特點是強調大健康,把“健康中國”上升為國策。如此高規格的一次會議,實質上釋放出一個信號,即把人民的健康作為發展目標。這意味著,我們要創立以人民健康為目標的新型發展模式,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政策,都將聚焦“健康中國”、融入“健康中國”。
健康不僅指身體沒有病,也指心理生理和社會福利的一個完美狀態。“健康中國”不只是治病,而是一個全方位、全領域,總領全局的新的發展戰略。當今社會,健康是考核國家經濟、社會綜合發展的一個優良指標。經濟發展得好不好,社會和諧不和諧,生態環境品質,最後都會落到一國國民壽命怎麼樣,嬰兒死亡率怎麼樣,人民身心健康狀況怎麼樣上面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不僅顯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準,而且開闢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這條道路的“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這些年我國發展醫療衛生的經驗——“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群眾運動與衛生工作相結合。
新中國成立時,我們的人均壽命是35歲,到70年代末是68歲,目前我國人均壽命到了76.34歲,是中高收入國家的水準。我們人均的醫療費用400美元都不到,美國則是近1萬美元,而我們現在的健康績效和他們相差不多。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化的健康績效,這是中國特色的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的優勢和特色。
當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到了啃硬骨頭的攻堅期。要加快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任務落到實處。一方面,著力推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努力在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民醫保制度、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綜合監管制度5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以基層為重點,堅持基本衛生服務全民共享。基層就是全體百姓,基層為重點就是基本衛生服務全民共享。這次會議特別提出要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完全的市場化、商業化道路是行不通的。建立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讓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等服務,以基層為重點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一個承諾,政府不僅僅投錢,更重要的是建制度、動員和組織人民共建共享,讓每個人都得到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中西醫並重,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需要傳統智慧與現代化手段相結合。此次裏約奧運會,菲爾普斯等運動員為中醫拔罐“做廣告”,證明了中醫的生命力。目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知識界也非常認同中醫,有一些病症西醫無效,嘗試中醫之後效果卻非常好。中醫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系統綜合的思維方式是破解現代“病”的良方。應該説,“中西醫並重”,對我們現在醫藥衛生體制面臨的問題,對整個醫療體制改革也有啟發。
另外,社會在不斷進步,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健康的維護者,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醫生,自己去學習一些醫學知識,維護自己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這也是中國特色。
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産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鞭策,是對未來中國社會健康發展的美好期許。(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