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德大使:中德經濟的互補互利成世界經濟合作的典範

2016-09-02 18:13:0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靳松

圖片默認標題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鄭安):9月2日,在二十國集團峰會即將召開之際,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在德國主流報紙《商報》上發表題為《新的活力——史明德大使讚賞中德開展G20合作》的署名文章。德國《商報》是德國最具有影響力的經濟類報刊,經濟新聞報道具有權威性。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9月初,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將首次在中國杭州舉行,舉世矚目,期待許多。延宕至今的國際金融危機已近8年,但世界經濟恢復慢于預期。舊的問題沒有解決,新的挑戰不斷涌現。

  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全球貿易持續低迷,以保護主義、孤立主義為代表的“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英國脫歐給歐洲和世界帶來重大衝擊,使本已脆弱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

  面對挑戰,各國都在尋找出路,但主要經濟體政策協調不夠,財政、貨幣政策邊際效益下降,新的增長點尚未形成,世界經濟動力轉換難以為繼。如何重振全球增長,成為擺在各國面前的難題。這正是即將在中國舉行的2016年G20峰會的主要議題。

  作為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平等參與的國際經濟治理機制,G20成員國人口占全球2/3、國土面積佔60%,貿易額佔80%、國內生産總值(GDP)佔85%。它兼顧不同地域、人口以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利益,並採用協商一致的原則,日益在促進全球經濟發展、合作和協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廣泛對話

  中國去年底接任G20輪值主席國以來,為了使峰會圓滿成功並取得實際成果,已經做了大量工作。迄今為止,中方舉辦了4次協調人會議、3次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及副手會以及數十場各類工作組會議,並同工商、青年、婦女、勞動等各界代表廣泛對話,致力於推動主要經濟體達成新的共識,合力給世界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中國為此次峰會議題的設定付出了巨大努力。杭州峰會將“創新增長方式、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推動包容聯動式發展”確定為四大議題。這是G20第一次把發展問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

  中國應對危機、解決難題的理念,也同德國的很多想法不謀而合。在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方面,中德兩國具有諸多共同立場,雙方均主張通過結構性改革、創新和投資等綜合施策促進經濟增長;都重視實體經濟的作用;都認為世界經濟的持續復蘇不能單純依靠財政刺激和寬鬆貨幣政策。在以創新促增長方面,我們都期待以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等為契機,從技術、制度、經濟模式等方面推動創新,制定世界經濟創新增長的新藍圖。

  就中國而言,創新已經被置於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到2020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將達到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60%。2015年,在世界上研發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業中,中國佔300余家。中國企業正逐漸走出從事OEM代工生産、鮮有自己的品牌的歷史。特別是信息網絡領域的科技商業創新,成為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和亮點之一。

  比如今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1.8萬億美元,並到2018年保持年均增長20%以上,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方式已經在德國落地;在亞馬遜網站討論用無人機運輸貨物之前,中國公司順豐快遞就已在試驗這一構想;微信作為中國時下最普及的即時通訊平臺,在臉書、WhatsApp和SnapChat之前就開發出諸多廣受世界歡迎的新功能。

  合作典範

  就德國而言,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製造業強國和“工業4.0”的倡導者,對維護歐元區經濟穩定功不可沒。在傳統的經貿和投資領域,中德經濟的互補互利早已成為世界經濟合作的典範;在創新領域,中德也已經開啟了合作的大門。

  2014年,李克強總理訪德期間雙方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致力於通過改革與創新促進增長,提升兩國競爭力。去年德國教研部制定首個“中國戰略”,旨在推進德中在科研和創新領域多樣化合作。

  新的合作模式

  更具潛力和希望的領域當是“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戰略對接,雙方將共同推動新工業革命和業態,實現更高效、更經濟、更環保、更個體化的生産方式,創造更高的、更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默克爾總理此次出席杭州G20峰會,是她就任總理後的第十次中國之旅,她是歐洲訪華次數最多的領導人,這足以表明中德關係非常密切且充滿互信。中方重視並期待著默克爾總理的訪問。

  中德兩國作為2016和2017年的輪值主席國,將負責任地在G20框架內通力合作,協調立場,確保G20機製成功運轉,為議題的可持續性,重振世界經濟做出貢獻。

  經濟全球化發展至今,各國間的交往和合作不斷深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此情況下,同舟共濟,相互幫助,統一認識和行動,才能共克時艱。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相信峰會一定能給人們帶來希望,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動力。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