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一號”研發設計青年團隊:自主創新科技報國 走出國門彰顯中國力量
“華龍一號”設計管理團隊合影。團隊供圖
這是一個工作內容與我們息息相關,卻在行業之外很少被人知曉的團隊,名為“華龍一號”研發設計青年團隊,他們是第二十屆中國五四青年獎章集體獲得者之一。“華龍一號”(HPR1000)核電技術是我國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機制創新的成果,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品牌。
正如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核工程研究設計院院長助理、“華龍一號”首堆工程設計經理宋代勇所説:“擁有自主知識産權核電品牌是幾代核工業人的夢想,作為年輕的核工業人,我們能夠投身於‘華龍一號’的研發設計,很幸運,更是一種挑戰。”正是憑藉這股來源於心底的報國熱情和不畏挑戰的拼搏精神,“華龍一號”研發設計團隊肩扛科技報國的燦爛旗幟,承載十三億人的中國夢,讓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更有力量。
自主創新科技疆場報效祖國
為實現我國核電自主化,建設核電強國,中核集團組建了由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牽頭,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多家科研設計單位參與的“華龍一號”科研設計團隊。從1999年7月開始,從二代改進型核電技術CNP1000到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二代改進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型號CP1000,再到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品牌ACP1000。直至2014年8月,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經過技術融合,“華龍一號”融合方案成型,示範工程福清5號機組于2015年5月7日開工。
能源、環境問題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中核集團新聞發言人潘建明曾表示:“中核集團願與世界各國在核電設計、建設、運營維護,核燃料供應,燃料循環及國際市場開拓等多個方面開展合作,提供安全清潔、客戶滿意的本土化能源解決方案,共同推進國際和平利用原子能事業,造福人類社會。”?
華龍團隊在我國三十餘年核電站科研、設計、建造、調試、運行經驗的基礎上,融合借鑒國際先進三代核電技術的設計理念,並充分汲取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完成了自主品牌百萬千瓦級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研發,形成“華龍一號”自主核電品牌。
在研發設計中,華龍團隊創新性地採用了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系統設計理念,全面平衡地貫徹了縱深防禦的設計原則,設置了較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實現了堆芯熔化概率小于10-6/堆年、大量放射性釋放概率小于10-7/堆年的概率安全目標,技術和安全性能指標均已達到國際上三代核電技術的先進水準。
不僅如此,“華龍一號”與核電先進國家相比,具備了很多競爭優勢。它採用了漸進式的技術發展路徑,在成熟技術基礎上集成了眾多先進技術特徵,在保證成熟可靠性的基礎上顯著提升了電廠安全性,平衡了經濟性。
核能不僅是能源的選擇,更是一個戰略選擇。從國家政治、外交的角度考慮,核能越來越受到重視。“華龍一號”是中國外交的“新名片”,帶動了中國裝備製造業及相關服務“走出去”,是背後的設計研發團隊不斷致力於自主研發,在科技創新的疆場上報效祖國。
奮鬥路上激情洋溢玉汝于成
“華龍一號”團隊在工作中。團隊供圖
“‘華龍一號’的研發過程就像一本故事書,我們作為故事中的一員,每個人都有很多話想説。這個項目對於我們來説,就像守護自己的孩子長大一樣,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挑戰與困難,我們都絕不會放棄。”總人數998人,平均年齡32歲的年輕團隊,每一位核工業人在奮鬥路上都有著自己的青春故事。
“華龍一號”的研發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每一次的型號變化,對研發設計人員來説都是一個坎。“迷茫過,糾結過,但大家都感覺自己有一種責任,有一種信念,也就一次次邁了過去。”宋代勇説,華龍走到今天,“水”到渠成,有汗水也有淚水。
“老一輩的核電人,經歷了核電事業非常長的低谷期,但依舊堅持了下來。那代人的身上普遍有一種對事業‘從一而終’的忠貞和堅韌。”華龍團隊成員吳宇翔講起自己的從業經歷,他回憶道:“入職不到一年就發生了福島事故,後來的待遇也受到了影響,所以一些年輕人難免對自己的職業選擇産生懷疑。”
2011年,當CP1000研發完成,已具備開工條件,即將澆築第一罐混凝土的時候,發生了福島核事故。核事故之後,國家核安全局對於核電站設計中的安全概率分析(PSA)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種要求在國際上都是前沿性的想法。華龍團隊開始了新的摸索和前進。“華龍一號”副總設計師劉昌文説:“福島事故對於我國核電的發展只有短期的影響,長遠來看,我國還是要大力發展核電的。”話雖然普通,透露出的淡然卻反映著老一輩核電人對於事業的堅持和執著,照亮了迷茫中的年輕人前方的路。
無基礎、資料少,在這樣的環境下,團隊開始了雙層安全殼抵禦大飛機撞擊的課題研究。“雖然國家核安全法規對此並沒有明確規定,但因為這是三代核電站必須具備的特徵,所以,我們也就理所當然地‘必須’開展。”劉昌文説。“現在回過頭看看,我們做的這項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且值得我們一生驕傲。”
年輕的團隊總是富有激情,而説起團隊精神,“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説:“我覺得我們整個團隊內心裏都有那麼一團火。我覺得這個‘火’是一種超越自我、追求至善的內在特質。”這團“火”,是在大家委屈和迷茫時的動力,能在攻堅克難的關鍵時刻燃起團隊成員心中的鬥志,是這份對核電事業的熱愛,讓他們在奮鬥路上玉汝于成。
任重道遠走出國門彰顯中國力量
“華龍一號”走出國門,國家能源局同阿根廷簽署協議。團隊供圖
核工業六十年勵精圖治,“華龍一號”十年磨一劍。華龍團隊不斷攻克技術難題,跨越重重挑戰,在艱苦卓越的探索中實現了幾代核電人的夢。從“拼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帶著幾代人的夢想,他們助推“華龍一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使其成為我國繼高鐵之後的又一張亮麗名片,實現了我國由核大國走向核強國的夢想。
2015年2月4日,在習近平主席和克裏斯蒂娜總統的見證下,國家能源局與阿根廷計劃部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阿根廷共和國政府關於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議》,標誌著華龍一號技術成功出口拉丁美洲。2015年8月20日,實現了首臺海外“華龍一號”的開工。2015年11月15日,中核集團與阿根廷核電公司正式簽署阿根廷重水堆核電站商務合同、壓水堆核電站框架合同,標誌著“華龍一號”核電技術落地阿根廷。
2015年10月,中廣核與法國電力針對英國欣克利角核電項目簽訂《英國核電項目投資協議》,2016年3月30日,中廣核集團與捷克能源集團在布拉格簽署了《關於在核能及可再生能源領域全面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該合作備忘錄明確了中廣核與捷克能源集團未來在核能領域合作的範圍,包括核電站的採購、建造、調試、運行和維護、大修和改造、核燃料循環等領域的信息及經驗互換等。此外,我國還與蘇丹、巴西、埃及、迦納、馬來西亞等國家達成了合作意向。
同巴基斯坦簽署協議。團隊供圖
“華龍一號”的出口為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每出口一台核電機組,需要8萬餘臺套設備,200余家企業參與製造和建設,可創造約15萬個就業機會,單臺機組投資約300億元,考慮到天然鈾、核燃料、運維、退役等全産業鏈的貢獻,單臺機組全壽期直接帶動約1000億元。
華龍一號還帶動了中核集團在“一帶一路”戰略的中東腹地的核能合作,並與埃及、沙特、伊朗等多個國家取得了核能市場開發的重要進展。在俄羅斯,核電、核燃料、快堆等多個領域正在展開積極合作。在“一帶一路”歐洲端的終點英國,中核集團也參與了華龍一號核能項目的開發。
2015年6月15日,對“華龍一號”團隊來説,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李克強總理視察中核工程公司時説道:“‘華龍’為我‘撐腰’,我要去國際上為‘華龍’揚名。”這是對每一位核電人的肯定,讓他們歡欣鼓舞。
就像在五四青年獎章優秀代表座談會上李源潮主席講到那樣:“與祖國同進步,夢想就有廣闊的空間,為人民的事業而奮鬥,人生就有出彩的機會。”“華龍一號”團隊時刻牢記擔當國家“走出去”戰略重任的精神,十幾年來,孜孜以求,激情逐夢。他們所承載的不僅僅是核電人的夢想,更是十三億人的中國夢。他們將在科技創新之路上永不止步,揮灑激昂的青春熱血,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彰顯中國力量。(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張思怡)